“三头六臂”,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三个脑袋、六条手臂,最初源自佛经,用以描绘护法天神及阿修罗等的法相,借此彰显其超凡的法力。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三头六臂”也是神通法术的一种表现,我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哪吒传统形象就有三头六臂。后来,该词逐渐演变为广泛流传的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具有超乎寻常的能力或本领,能够同时处理多种事务或战胜强大的对手。
佛教的宇宙观与生命观认为,六道轮回中有一类独特的存在——“阿修罗”。唐代《法苑珠林》依据佛经描写其形象为:“体貌粗鄙,每怀嗔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踏海,把日擎云。”意思是:阿修罗外观粗犷而鄙俗,内心常怀恶意与愤怒。身躯高大至令人畏惧,拥有三个头颅和八条臂膀,跨踞于山巅之上,踏足于汪洋之中,高擎着云朵,紧握着太阳。作为印度教古老的神祇之一,阿修罗因与帝释天(即因陀罗神)之间持续不断的争斗,导致诸如修罗场、修罗战等的产生,通常被视为恶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作为护法神,阿修罗成为“天龙八部”护法之一。
此外,佛经中也常描绘某些天神之形象为多头多臂。例如,闻名遐迩的大自在天神,被描述为“八臂三眼骑白牛”。又如那罗延天,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据唐代释慧琳所著的《一切经音义》记载,那罗延天力大无穷,拥有八臂,持有斗轮及各种法器,常与阿修罗进行战斗。在艺术造像中,那罗延天通常被塑造为三头六臂的形象。
由此可见,佛教中多头多臂的形象描述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印度本土宗教中具有广大神通的鬼神形象,并将其转化为佛教的护法神,从而扩展佛教的神祇体系,增强其影响力和吸引力。然而,佛教中的“三头六臂”形象之所以在我国广为流传,并成为众所周知的成语,则与“哪吒”这位著名的神话人物有关。
在佛教的相关传说中,哪吒是毗沙门天王(即多闻天王)的第三位太子,是一位负责守护国家边界及君主的善神。哪吒太子手持棒戟,以双眼洞察四方,昼夜不懈守护世界,以金刚杖击打恶人的头部或心脏,维护佛法,保护信众。《宋高僧传·道宣传》记载,唐代道宣住持西明寺的一个夜晚,行走时在台阶上险些绊倒,幸得一人及时搀扶。之后,道宣发现身旁站立一少年,便询问:“何人深夜在此?”少年回答:“我非常人,乃毗沙门天王之子哪吒。因护法之故,长期守护着您。”《五灯会元》中还记载了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的传说。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正是以这位佛教护法神为原型。后来,三面多臂、脚踏风火轮、法力无边的哪吒形象,通过通俗小说和戏曲的传播,为我国广大民众所熟知。
随着神话故事中具有非凡能力的人物形象的广泛流传,人们逐渐用“三头六臂”这一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具有超凡的神通和卓越的才能。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回中便有:“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只是一个人,须不是三头六臂,我不信。”吴承恩的《西游记》第四回中有:“好大圣,喝声‘变’,也变做三头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变作三条,六只手拿着三条棒架住。”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八十三回这样写道:“别说是女人当不来,就是三头六臂的男人,还撑不住呢。”吴璿的《飞龙全传》第二回有:“岂不知俺赵匡胤是个打光棍的行手,凭你什么三头六臂,伏虎降龙的手段,若遇了俺时,须叫他走了进来,爬了出去。”夏衍的话剧《秋瑾传》第二幕中也有这样的台词:“听人家说,我还以为您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女英雄。”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