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旅游饭 摘贫困帽
来源:新华网 李 耿、黄勇丹 发布日期:2019-08-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去年接待游客86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05.08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560万人次,同比增长26.45%;旅游总消费65.9亿元,同比增长41.79%。近年来,该县依托生态和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独特旅游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今年4月,龙胜成功脱贫摘帽,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A 农民变股东

  “半边铁锅半边屋,半边床板半边窝”是过去龙脊镇金坑片区瑶族同胞生活的真实写照。2002年,当地村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00多元,大多数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金坑”这一让人有着财富遐想的名字,当年却是贫穷的代名词。

  “旅游扶贫好处多,千年梯田今盘活;种田种出新天地,瑶胞同唱小康歌。”年近七旬的贫困户潘应芳,种地曾是他唯一的收入来源,粮食够吃就不错了,花销从来都是紧巴巴的。2003年,大寨村与龙脊公司签订旅游发展协议,村民以自家农田入股,农民成为股东,共同发展旅游。龙脊公司负责景区的管理和运营,村民负责梯田景观的维护与管理。龙脊景区每年按门票收入的7%作为分红返还村民。2012年县政府引进企业,新建大寨停车场至金佛顶的索道,按索道门票收入的4%提取分红给当地的村民。为了调动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景区鼓励大家把闲置的土地租给有能力的人种,让龙脊梯田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农耕景观。种田的人按劳分配,也能领取不菲的景区分红。2018年,龙脊梯田景区大寨村村民年终分红670万元。潘应芳分得5.7万元,成为大寨村连续3年领得最多年终奖的人,潘应芳一家顺利地摘掉了贫困帽。

  B 农舍变民宿

  “要让乡亲们坐在家里当老板,不要在门口当挑夫。”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潘保玉说,过去大寨村许多群众靠帮别人当挑夫维持生计。1999年,潘保玉想去北京打工,但是连一条像样的裤子都没有,当时的村支书在扶贫物资里找到一条裤子分给他。可是裤子又长又大。“估计是北方人送的。”潘保玉说,他只好剪了一截裤腿,又拿根绳子系着才能穿。就穿着这条分来的裤子,潘保玉出了山。一年后,在外面“见了世面”的潘保玉看到了大寨发展旅游的潜力,毅然回乡创业。他大胆向亲朋好友借了几万元,又请乡亲们帮忙建成了一栋三层的农家旅馆。

  “当时父亲是坚决反对的,怕借那么多钱还不起。”潘保玉说,从客流量趋势看,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后来,生意情况比他预判的还要好,两三年就还完了外债。就连当时坚决反对自己搞农家旅馆的老父亲也主动来杀鸡、煮饭,帮忙接待游客。

  伴随着龙脊梯田名气的提升,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经营旅馆、饭店的村民也逐渐增多。贫困户潘金贵将自家民房租给别人经营民宿,一年租金就有8万多元。如今,大寨村280户家庭就有166家旅馆,每家旅馆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村里面又有好几家民宿开业迎客了。”金江村金竹壮寨民宿管家侯春舞说,虽然同样地处景区之内,但是金江村群众过去的经济来源还是以种植罗汉果、百香果为主。为了让当地群众也能够吃上旅游饭,旅游部门组织公司把村民闲置的房屋统一改造成民宿,把整个村庄在不破坏原有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整修,把村寨周边的罗汉果、百香果种植基地作为游客体验区,打造木楼民宿集群。所有群众和房屋户主均能享受分红收益或劳务服务收益。2018年,县旅游部门还引进了国际知名旅游公司,以先进的理念,采取先进工艺对居民传统木楼进行改造,把金江村江边组原有闲置木楼改造成为精品民宿示范点,在网络平台面向全球进行销售,大大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益。

  如今,龙脊景区内的金江、平安、大寨等村寨共有民宿和农家旅馆400多家,床位超过1万张。

  C 风情变瑰宝

  “除了看梯田,还有什么可以留住游客?那就是丰富的民俗风情。”大寨村村民潘德英说,2010年,她担任村妇女主任,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她到广西大学参加培训,并从基金会争取了2万元的种子鼓励基金,拿回村里作为瑶族歌舞场启动资金。在她和村“两委”的争取下,该村又获得政府资助32万元,顺利建成了龙脊景区内的第一个瑶族歌舞场。

  “一梳长发黑又亮,二梳长发等情郎……”无独有偶,同样把瑶族歌舞发展得风生水起的还有黄洛瑶寨。每天,红瑶嫂子们在欢乐的长发歌声中,为中外游客展示婀娜多姿的红瑶长发舞。

  “红瑶有‘三怪’,头发当草帽戴、手镯当耳环戴、衣服全是丝线带。”盘如帽状的乌发、形状偏大的耳环及丝线构造的服饰,是红瑶的特征。红瑶服饰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旅游开发把红瑶‘三怪’,变成了‘三宝’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潘红妹说,黄洛红瑶群众从最早帮助客人带路上龙脊梯田观景,到打破千百年传统,解开包裹严实的长发,在木楼堂屋进行民俗表演,并经过旅游部门多次提升打磨后,才成就了今天的“天下第一长发村”旅游品牌。

  “5月,歌舞场的大嫂们每人分得4000多元。”潘红妹说,“五一”期间最忙的时候,一天连着表演了18场,每一场“工资”为15元。村里的长发女子几乎都加入了舞蹈队。

  此外,头巾、腰带、耳环等配饰的出售和整套服装的出租、出售,每户一年有数万元的创收。就连传统的长发洗护产品也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成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潘红妹的养发护发产品在全国有100多家加盟店。

  2018年,黄洛瑶寨接待游客15万人次,全屯实现旅游歌舞表演收入500余万元,销售工艺品收入200余万元。每户歌舞表演分红8000元到2.5万元,仅旅游这一项就带来每年每户6万余元的收入。黄洛瑶寨依托旅游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成为旅游脱贫的典范。

  D 全域变景区

  “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民族风情、民族文化,这些都是风景线。”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毛逸人说,支撑龙胜全域旅游的并不是单纯的风景区。

  龙胜有“百节之乡”的美誉,依托传统民族文化这一宝贵资源,近年来该县在每个乡镇重点打造一个特色节庆:正月鼓楼节、二月祭萨节、三月长发节、四月开耕节、五月梳秧节、六月晒衣节、七月辣椒节、八月秋收节、九月鱼宴节,十月盘王节。浓郁的民族风情令游客沉醉,越来越多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除了龙脊梯田景区,龙胜还有南山草场、矮岭温泉、布尼花海梯田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的目标,把旅游业作为全县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支柱产业、核心产业、品牌产业和生命产业来打造,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筑“全域一区一线”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龙胜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力争把该县建成国家生态公园。目前,正在建设一条全长300多公里的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将把所有乡镇和80%的行政村连接到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上,将主要景区、景点和民族村寨串点成线、串线成片,推动旅游全面提升。

  龙胜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和传统古村落等资源,在旅游扶贫大环线上差异化建设民族特色小镇、养生景区等,使旅游业态实现全域性布局、差异化发展。”县委书记周卉说。

(编辑:李鹏臻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