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村一品兴产业 发展资金润民生丨共同现代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杜志峰 安宁宁 发布日期:2025-05-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清晨,晨雾尚未散尽,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牧牛镇的人工菌种植大棚内,香菇种植户已经在忙着制作菌棒。“相比于传统烧火加热的锅炉,现在我们制作菌棒都是用智能化电气设备,这样制作出来的菌棒更标准,菌种也发酵得更好。”种植户姜百秋介绍。

  作为岫岩县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牧牛镇的蘑菇大棚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建设产业基地,牧牛镇把小蘑菇做成了大产业,这里的香菇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深受欢迎,还能出口到国外,让村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近年来,辽宁省在国家民委指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纽带,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管理、高质量推进,推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落地见效,助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聚焦主线:资金效能向“融”而行

  “项目规划紧扣‘铸牢’主线,突出‘融’的导向,实行项目审核备案制,让每分钱都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种子。”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主任张智明说。

  2024年底,岫岩县大营子镇乡村振兴产业基地二期工程竣工,39栋标准化设施农业大棚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地标。“这些大棚是我们驶向农业现代化、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蓝海的‘旗舰’。我们将以此次项目为契机,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大营子镇副镇长宋立营说。

  2024年,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向民族自治地方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357万元,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17个,重点支持民族村寨建设和发展、文化旅游、特色手工业等产业,建立10个民族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地,进一步赋予项目资金“三个意义”,实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目标。

  岫岩县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80万元,撬动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在洋河镇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200余座,创造收益超过1000万元,带动全镇9个村实现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万元,解决当地1000余人就业。

  产业筑基:特色项目激活振兴动能

  阳光透过半透明的棚顶,均匀地落在满目浓绿的植株上,颗颗鲜红草莓点缀其间。这里是丹东市东港市小甸子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区。

  草莓种植大棚内,村民房明和种植户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摘下成熟的草莓。“东港草莓品质好、销售旺,我们干劲十足。”几年前,房明带头在这里租了两个大棚种草莓,现在年收入超30万元。

  丹东东港草莓种植基地内,村民们忙着采收、搬运草莓。

  曾经,小甸子镇11个行政村中,有9个是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当地念活“草莓经”,通过成立园区,党员领办果蔬专业合作社。目前,园区带动群众就业400余人,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60万元,村民生活和村庄面貌显著改善。

  改良品种、发展电商、壮大品牌、丰富业态……东港市多措并举,推动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港草莓”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标识。2024年全市草莓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鲜果年产值超64亿元,10万多名农户从事草莓生产,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折射出“特色产业+开放通道”的边疆经济发展新范式。

  边疆振兴,产业是根基。近年来,辽宁省加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扶持特色产业项目,同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相继在全省扶持建设基地16个,品牌价值77.5亿元,丹东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十大案例。

  杨晓桐是盛京满绣的第四代传承人,在自己创作的同时,她也致力于满绣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创办了盛京满绣坊、盛京满绣扶贫车间、辽宁大学国际学生文化体验基地等展示、培训和生产空间。目前,盛京满绣已经形成艺术品、服饰用品、汽车饰品、伴手礼、文创产品等150多个产品品种,销往法国等多个国家。杨晓桐表示,她期待满绣成为世界人民“买得起、用得上”的艺术品,也让更多满绣的绣娘们实现“带着娃、绣着花、养好家”。

  围绕打造民族手工业品牌,辽宁省支持盛京满绣、岫岩岫玉、阜新玛瑙、喀左紫砂产业、丹东景泰蓝等,以品牌化、时尚化、工匠化为引领,引导民族手工业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通过打造兴边富民特色产业(草莓)创新合作中心、兴边富民特色产业综合体、兴边富民特色产业园、兴边富民特色产业项目,辽宁省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打造兴边富民产业网络,增强边境群众就业增收能力。

  民生为本:共同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2024年4月,丹东市凤城市赛马镇赫家窑村村民赫荣昌拧开新装的自来水龙头,高兴地说:“以前挑水要走三里地,现在政府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修了蓄水池,家家通上自来水!”

  近年来,辽宁省突出惠民生重点,在资金项目设置和实施中,优先安排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实施民生项目186个,修建道路76公里、漫水桥24座、饮水项目19个、小型排水沟11公里,实现了“花小钱、办实事、惠民生”的目标。

  2024年“十一”黄金周,大连市石河街道石河村开启了一场“粉色的美梦”之旅。在村里的东沟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绽放的粉黛,与绿水青山共同绘成一幅和谐唯美的画卷。众多游客畅游其中,体验着乡村生活的幸福与浪漫。

  在石河村粉黛花田,游客畅游其中。

  近年来,辽宁省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立足当地民俗风情和优秀文化遗产优势,重点建设大连石河村、丹东大梨树村等20个和美村寨。各地以“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打造“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和美村寨。

  如今,在辽宁这片黑土地上,民族团结同心、融合平台同建、改革成果同享、平安社会同创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和发展,各族儿女携手绘就的现代化长卷,正渐次舒展……

  (本文配图均由辽宁省民宗委提供)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