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武术:虎跳龙拿,刚柔并济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19-09-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广东队海巍/韦雨桐在女子对练比赛中。 付锐 摄

 


   少数民族武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狩猎或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少数民族先民们最初习武是为了对抗凶猛的野兽,后来武术又成为一种军事技能,现在的少数民族武术已经集健身及表演的功能于一体。

   9月9日至11日,本届运动会民族武术比赛在郑州奥体中心体育馆进行,北京、内蒙古、河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8支代表队展开角逐。

   民族武术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将武术列为竞赛项目起,武术一直是参赛运动员最多、争夺最激烈的竞赛项目之一。

   民族武术的比赛项目包括拳术、器械、对练三种,根据比赛人数和性别,分为个人和集体项目、男子组和女子组。

   拳术是武术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中国武术中徒手技法的总称,其主要流派被称为“拳系”。本届运动会有八极拳、地躺拳、形意拳、通臂拳、查拳、花拳等拳种的比赛。

   武术器械主要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来。本届赛事器械方面分为传统单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

   武术对练是在各种武术单练(拳术、器械)项目的基础上,由踢、打、摔、拿、击、刺、劈、撩、砍、点、蹦等技击方法组成的,由多人进行对练。

   在民族武术比赛中,裁判主要根据动作套路、协调程度、精神面貌、整体节奏等作为依据进行评分,通过分数高低来排定名次。

   本届运动会竞赛项目年龄最大和最小的选手都来自民族武术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团的陈佳慧虽然只有9岁,却是一位有3年“武龄”的“练家子”;与新中国同岁的杨学海,代表青海省出征男子传统拳术其他类和男子传统单器械项目的比赛。

   1 运动员:精益求精,博采众长

   在湖北代表团武术队回族运动员马宝骅看来,参加这次运动会有特别的意义。出生在郑州的马宝骅,4岁就开始习武,十几年苦练,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一名武术运动员。现就读于湖北大学的他,这次代表湖北省参赛。

   回到故乡参赛,马宝骅非常兴奋。“河南是武术大省,社会上学习武术、强身健体的氛围特别浓厚。”马宝骅说,“在家门口参加国家级比赛,既感到荣幸,也感到压力,尽力而为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宝骅最终取得了男子传统双器械二等奖以及其他多个奖项的好成绩。

   对于江苏代表团的汉族运动员孙传晨来说,这是一次学习之旅。“湖南、贵州等好几个代表团都展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拳种,看过之后很受启发。”孙传晨说,“他们的拳法里糅合了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动作,既有力量,又有美感。”

   “这次参赛,我把战胜自己作为目标。”上海代表团的关静文是一位原籍黑龙江的满族运动员。她从2006年就开始学武术,大学毕业后从事武术教育。“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广武术,现在学武术的人越来越多了,以后武术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关静文说。

   在9月11日下午的男子对练比赛中,甘肃代表团的运动员张瑞鹏、王超、韩晋以一套行云流水、刚猛强悍的对战赢得了满堂喝彩,获得了一等奖。

   “这是甘肃代表团蝉联民族武术男子对练项目的一等奖。”甘肃代表团武术队教练李绍成说。在他看来,武术是极富民族性的运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李绍成说。




接受记者采访

 

   2 裁判:完善制度,推进传承

   在民族武术赛场边,除了欢呼的观众、忙碌的志愿者,还有一群人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每位选手的表现,他们就是这次武术比赛的裁判。

   “为了保证比赛公平公正,我们从裁判人选、流程和标准各方面都做了严格科学的设计。”本次民族武术比赛裁判长、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苏长来说,比赛打分严扣比赛规则、选手现场发挥和风格特色,尽可能兼顾民族特色和武术竞技。

    在高校从事体育教学多年,苏长来对武术的群众普及和社会推广非常关注。他率先在大学里开设太极拳必修课,让武术走进校园。“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比赛把武术的竞技性、群众性和健身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苏长来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武术也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关注,武术所蕴含的崇德尚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品格将激励更多的人。”

   在裁判席对面,还有一群人密切关注着选手和裁判的表现,比赛如果出现争议,就由他们来做出评判,他们是本次比赛的仲裁人员。“确保比赛公平公正进行,确保比赛规则严格执行,是我们的职责。”民族武术比赛仲裁委员会主任林建华说。

    林建华是国际级武术裁判,他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此前担任过两届运动会裁判长,今年转任仲裁。林建华11岁开始习武,后来在厦门大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点燃了全民习武的热潮,厦大学子也不例外。

   “我当时站在台上带领大家练武,往下一看,操场上满满当当的,全是学生。”林建华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长拳、太极拳、形意拳等十几门武术课程进入了学校体育课教学。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用兼备、健身效果好,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

   “这届运动会上的武术比赛,各族运动员参与度高,项目特色鲜明。”林建华说,尤其是像傣族孔雀拳、朝鲜族连极拳等特色拳种,令人耳目一新。“这些拳种把各民族生产生活中的细节和动作融入武术,利用板凳、扁担甚至是扫帚作为器械,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需要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