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澜沧江畔 脱贫突围的号角——脱贫攻坚的囊谦探索
来源:青海日报 洪玉杰 发布日期:2019-12-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车过玉树巴塘草原,“Z”字形的214国道、风景各异的雪山、高耸入云的垭口便会成为挥之不去的主景,每一步都如同云端漫步。

    囊谦,青海的“南大门”。不论是从历史和现实经纬出发,还是从立足曾是玉树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视野出发,亦或是从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古盐道、玉树康巴文化的鼻祖和渊源等重要节点出发,每一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理由,到澜沧江畔的囊谦看一看、走一走。
    然而,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瑰丽风光背后也隐藏着数不尽的残酷与无情。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文明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滞后,让囊谦成为深度贫困的代名词。
    南接横断山脉,北临高原主体,境内大小山脉纵横交错,山高沟深、环境恶劣、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等,每一项致贫原因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对应的点,由点成线,再到面,形成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阻挠囊谦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囊谦脱贫攻坚的步伐。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已经完成19个贫困村退出、25011名贫困人口脱贫的脱贫攻坚任务,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34%下降为9.5%。面对现有9个贫困村、2211户、9875名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任务,囊谦吹响了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号角。

    以“战区制”

    擘画脱贫攻坚蓝图

    循着澜沧江宽广的河床走一走,我们不难发现,欠发展一直是囊谦最突出的问题。把顶层设计和地方脱贫攻坚探索有机结合,囊谦把发展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当作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作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玉树全州乃至青海全省脱贫攻坚‘难中之难’‘困中之困’的地区,囊谦县以‘耽误不起’的责任感和‘懈怠不得’的紧迫感,把脱贫攻坚当作是一场输不起的政治、民生的战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破解,一户一户去攻克,确保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丢、一步都不能迟。”囊谦县委书记张琨明说。
    2018年初,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工机制,建立了囊谦县脱贫攻坚“四大战区”,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通过“战区制”,明确时间表、划定责任田、绘制作战图、立下军令状,合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严格落实省州决策部署,细化整改任务、压实整改责任、拓宽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措施、亮明整改时限,多措并举,挂图销号,全面吹响了脱贫攻坚战役集结号。
    自此,囊谦全县28名县级干部、394名乡镇干部、222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一起,身上带着“军令状”,眼里盯着“倒计时”,手中拿着“作战图”,全部走村入户、蹲点摸排、查漏补缺。
    在香达镇巴米村贫困户家中,县委书记张琨明详细了解收入来源、孩子受教育情况、就业意向、后续发展安排;在吉尼赛乡拉翁村索则社,县长欧格走到易地搬迁安置群众家中,查看吃穿住行是否安排妥当;在娘拉乡娘多村,政协主席旺尕尼玛与合作社成员围坐在一起,商谈为产品找销路……
    “坚持脱贫攻坚到哪里,党的阵地就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囊谦县不断完善“战区制”体系,使制度体系更加有效、社会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初步形成了“户有管理手册、村有作战挂图、乡有规范档案、县有数据平台”的精准管理格局;实现“战区制”下行政村全覆盖,每一名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一个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构建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格局。同时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驻村干部、农村党员到贫困户家中,积极宣传扶贫政策措施,引导贫困群众脱掉观念之贫、思想之贫。
    对囊谦这样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只有谋划好顶层设计,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才能绘就既具有地方特色又高效有力的脱贫方略。

    以全面“清零”
    织密脱贫攻坚保障网

    干部沉下去,问题浮上来。
    脱贫攻坚关键要靠发展。然而,在囊谦发展产业,困难比低海拔地区更多,产业配套少、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这样的现实决定了囊谦产业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选择契合囊谦特色与优势、适合贫困群众参与和从事的产业。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推动产业发展上,“战区制”集思广益,做足文章。
    做一篇关于青稞的文章——
    在青海,青稞姓“青”,而囊谦似乎把青稞的文章做到了极致,从历史上“不加修饰”的农牧区餐桌主食,到时下精美藏式包装的“第三极”伴手礼,青稞已由单一种植迈向产业链发展的快车道。
    “之前种植青稞只想着做成糌粑,总是卖不上价钱。现在好了,我们将青稞酿成藏酒,打上囊谦文化旅游的牌子,这价格翻了几番呢,以前是追求产量,现在追求品质。”今年46岁的俄金多杰是囊谦县青稞种植大户,尝到甜头的他现在主要种植高原黑青稞,在白扎乡东日村有着近34公顷的种植面积。
    做一篇技能培训的文章——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作为囊谦县的重点精准扶贫项目,慈行职业培训学校自2016年8月建成以来,在贫困户职业培训上不断发力,过去两年,服装设计、烹饪技能、机械手工、美容美发等行业近2000余人在这里获得一技之长。
    20岁的贫困户江洋拉毛放下牧鞭,从觉拉乡过来接受40天的培训,倍加珍惜这样的机会,一个“自己开饭馆”的小梦想在心里萌发。
    做一篇教育的文章——
    不仅要“有学上”“有教师”,还要“上好学”“教得好”。或许我们还能记得尕羊乡麦多村23名干部群众背学生翻雪山上学的事,经历了马背、帐篷、走读和简易教学点等曲折艰难的历程,囊谦县民族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可以说,最美的风景,是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最美的人,是长年累月坚守在雪域高原最基层的教师。
    2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生15820人、789名在编教师和260名聘用教师、99个“大班额”、23个“超大班额”……面对这样的师生比失衡、教师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的难题,囊谦将一半财力用于教育发展,一张教育蓝图绘到底,只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做一篇医改的文章——
    没有全民健康,何来全面小康。囊谦全面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药品流通、医费控制、人事薪酬制度、改善群众就医感受等方面发力,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全县公立医院药品、医用耗材省级集中采购平台采购“两票制”执行监督力度。
    ……
    据囊谦县主管扶贫副县长永江介绍,截至到目前,囊谦投入脱贫攻坚资金约15.5亿元,重点围绕问题整改、项目建设、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精神扶贫、金融扶贫和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了各项工作,着力解决了贫困群众最急需的现实困难问题。2016年以来,经过几年的投资和建设,全县住房、交通、饮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全面强化和改善。

    以“精神扶贫”
    打通脱贫攻坚的梗阻处

    瞄准关键区域集中力量,全面发力,以系统思维谋划搬迁前后的农牧民生计,创新形式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水利设施建设等充分结合,有效改变“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面貌。
    囊谦有些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没有亲身来到之前很难想象——山川、高寒、缺氧、干旱、贫瘠、灾害,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几乎都不具备,是真正意义上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且往往无业可扶。
    吉尼赛乡瓦作村麻古社就是代表之一,从偏远的深山大沟搬迁到公共设施服务相对集中的乡政府附近,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激活的是地处偏远而内动力十足的“头脑”,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态+文化+旅游”的脱贫路子“因地而生”,麻古黑青稞酒、黑青稞饼干、小叶杜鹃花茶等特色产品的推广,麻古社人“走出去”,把外地的游客“带进来”,让他们感受麻古独有魅力,同时实现了群众增收。
    前不久,位于东坝乡果永村的尕拉昂才一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搬进新居。藏式家具、现代家电,还有独立的卫生间,让54岁的尕拉昂才欣喜不已,怀揣着的家门钥匙成了最心爱的宝贝。搬出穷山窝,过起城里人的生活,尕拉昂才把自己的草场、牲畜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准备在附近开个摩托车修理店。“之前想去趟乡政府都很困难,现在出门就是柏油大路,以后孩子上学、自己看病都方便,穷日子一去不返了。”
    数据显示,囊谦县“十三五”时期易地搬迁项目,共建成1199户5906人住房,2017年“一县六乡一镇”农牧民住房建设项目投资5000万元,涉及10乡镇16个村1279户。2018年危旧房改造项目,整合了深度贫困地区农牧民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项目资金5764.5万元,实施了1667户危旧房改造。今年落实中央专项资金926万元,用于对仍未解决住房保障176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解决短板问题。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囊谦对于易地搬迁最多的评价,在他们眼中,搬出“穷窝”不仅让自己这代人过上了好日子,也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无尽福音。
    作为全省“精神脱贫”试点,今年“10·17”全国扶贫日系列活动,囊谦对79名脱贫光荣户进行表彰奖励,在全县范围内树立了典型,对22个村发放到户产业项目受益资金,使贫困群众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了全县人民的扶贫意识;各地区、各部门通过进村入户、结对帮扶等渠道,大力宣讲党的政策,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为“精神脱贫”营造了浓厚氛围。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就是检验干部能力和实绩的‘大考场’,只有党委政府与民意深深凝聚,才能同频共振,激发全面‘清零’的强大合力。只有认真总结脱贫攻坚中的囊谦经验,将其作为下一步乡村振兴的一笔宝贵财富加以利用,才有可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掌握更多的主动。”张琨明说。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