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在告别中获得新生
来源: 凌幼洁 发布日期:2020-06-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昭觉县南坪社区安置点,“悬崖村”村民在新家阳台上远眺。 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位于昭觉县城北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华网供图

5月中旬,“悬崖村”村民开始搬新家。 新华社供图

5月中旬,“悬崖村”村民沿着钢梯下山,准备搬进新家。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5月中旬,备受社会关注的大凉山“悬崖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狮子山脚下的阿土列尔村,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收拾行装,走下2556级“钢梯”,进县城、领钥匙,搬进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从此告别祖辈世世代代与世隔绝的生活。

  笔者的镜头里,这座生养草木、包容生命的大山和刻满了岁月年轮的老屋以及村里人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从中渗透出的是山村的历史记忆——大山间的每一条小道、悬崖边的每一条旧藤梯和新的钢梯都成了历史的标记,见证着岁月更替与时代变迁。

除了钢梯,回家的路还有崖壁间一条条布满碎石的羊肠小道,险象环生。

“悬崖村”儿童攀爬钢梯的动作轻盈娴熟。

新的钢梯虽然快捷,但往返一次仍然不易。“悬崖村”的村民不会空手而归,个个身手不凡。

 

  █ “天梯”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举目是走不完的山路,翻不尽的高山。民主改革后,大凉山一步跨千年,交通条件也逐步改善。然而,一些村庄却一直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难以修路,艰难的出行条件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被称为“悬崖村”的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便是其中的典型。

  阿土列尔村进出困难,所属4个社中,除牛觉社在山下,其余都位于地势险峻的悬崖上。上下山最近的一条山路约4公里,有13处峭壁,“悬崖村”也因此得名。从山脚到位置最高的勒尔社,垂直落差有800米。2016年11月之前,村民出行全部依赖“天梯”——17段架设在悬崖峭壁上,由藤条、木棍编成的藤梯。

  2016年,为改善“悬崖村”的现状,政府出资100万元,用6000多根钢管、120多吨钢材及近3万人次的艰苦劳作,最终建成一段宽1.5米、长2.8公里的钢铁“天梯”。钢梯共有2556级,两边设有钢制扶手,每级台阶由两至三根钢管组成。钢梯的出现让“悬崖村”更加出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攀爬途中,笔者抬头仰望,“山霭苍苍望转迷”。“天梯”的坡度有缓有陡。初登“天梯”,梯度较缓,心情愉悦,步履轻松。随着高度的上升,路越来越陡,钢梯几乎垂直向上,只能双手握住上方的钢管,手脚并用地攀爬。钢梯下,旧藤梯的痕迹依稀可见。从陡峭的悬梯回头俯瞰,山峦叠障、峥嵘险峻,弯曲的山路如细细的缎带萦绕山间。山上常有飞石落下,人也累得脚似灌铅、浑身冒汗。

  笔者上下山耗时近5个小时,整个历程可用“惊险”“刺激”来形容。而当地人通常只需两个半小时,他们行走“天梯”如履平地,就连小学生攀爬天梯的动作也轻盈娴熟。

旅游经济为“悬崖村”村民带来了实惠。

山村经济不再单一,多元发展初见成效。

  █ 吃上“旅游饭”

  “悬崖村”的先辈选在隐蔽的悬崖峭壁上与世隔绝地生活,是因为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可以让族人过上没有匪患战乱,没有动荡不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生活。

  当笔者终于登上“悬崖村”的山顶,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几十户人家分散在一片相对平缓的山坡上,这里阳光充足,水丰植茂。山间一块凹地上,彝家土墙的老房子星罗棋布。多数土坯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老旧,但收拾得质朴整洁。村里人口不多,偶见三三两两的老人在犁地、儿子陪同母亲收拾玉米、几位大妈蹲在村头唠家常,还看见鸡妈妈带着鸡仔闲逛觅食,一幅其乐融融、怡然自得的景象。

  过去,村里人靠种植玉米、土豆为生。自从藤梯改成了钢梯,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去年游客量近10万人。村里人开始做起了生意:先是通过开办小卖部卖方便面、饮料等小商品,后来干脆办起了民宿。条件虽然简陋,但床铺干净、生活方便,还配备了无线网络。就这样,接待食宿和售卖蜂蜜、青花椒、脐橙,旅游成为“悬崖村”的新支柱,每年可获收入近百万元。

  一座屋顶飘着红旗的房子,是一间由中国电信援建的村托儿所,孩子们全部免费入托,教室里配有电视机、午睡床铺、黑板、课桌椅。一位脸上略带高原红并显稚气的女孩,是全村唯一的女幼教老师,她教孩子们“幼儿基本礼仪”,教普通话、画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悬崖村”悄然地发生着改变:有了安全稳定的供电,电冰柜、电视机背上了山,电水壶、电饭煲成了常用电器;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有了农家乐、家庭旅馆、小卖部;4G网络实现全覆盖,许多村民用上了智能手机,有的年轻人还玩起了快拍直播;除了常见的玉米、土豆,还种植脐橙、青花椒,又引进了油橄榄和三七药苗等经济作物;多家银行在此开办了助农服务点——村民的生活相比过去大为改善,人们开始拥抱新的生活。

 

悬崖村”村民一边直播一边沿着钢梯下山。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悬崖村”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快乐地成长。(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凌幼洁摄)

  █ “悬崖村”的新生

  然而,是否搬下“悬崖村”,曾经是困扰村民很久的一个问题。十多年前,村里有些人开始举家外迁。不用再爬“天梯”,上学、看病都方便,这样的生活令人向往。但也有村民没有勇气告别祖祖辈辈习惯的生活方式。

  直到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悬崖村”,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距离“悬崖村”65公里外昭觉县城附近的城北乡谷都村、普提村等,从5月中旬开始,来自全县28个乡镇、92个边远山村的群众陆续搬迁。

  走进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6层高,青灰色瓦片、土黄色墙壁的楼房,具有浓郁的彝族风情。超市、小广场、学校、篮球场、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根据家庭人数,村民分配的新房中,面积最小的25平方米,最大的100平方米。每家只需花费1万元,其余全部由政府补贴。新房配备了家具,村民只要带上衣服、被褥就可以“拎包入住”。

  下山进城后,村民可以在县城就近工作,当地将提供公益性岗位。安置点还将对贫困户开展培训,选择稳定性、长期性、持续性的产业,完善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帮助贫困户通过土地、林地等资源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收益。同时,将发展苦荞、燕麦等特色产业,引进项目、资金、技术进行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悬崖村”也将开启新一轮旅游开发。按照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规定,迁到新居之后,旧房将被拆除。但也有部分老屋将被保留下来并加固。经过双向选择,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村里将修建民宿,开发大峡谷溶洞、温泉,设计徒步游路线,沿山而上计划架设旅游索道。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悬崖村”正由传统走向现代。随着时代变迁、岁月更替,悬崖之上半个世纪的生活将成为永恒的记忆。未来,将充满挑战和希望。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