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皮影守护者和他的皮影时光
来源: 吴琳 邓海 发布日期:2020-06-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乡村皮影戏。

宁静的夜晚,随着锣鼓声响起,人们纷纷来到皮影戏台下。

  “千古英雄灯下舞,万代豪杰手中握。”接过老南名片的人,对这行醒目的字一定印象深刻。小人物展现大历史,这是古老的秦川赏赐给陕西人的谦卑。无论是老腔、秦腔这些古老的秦声秦韵,还是陕西皮影戏这样传统的艺术形式,都在距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薪火相传。

  老南原名南产分,是兴平市马嵬镇王侯村人,虽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乡里人称道的皮影“明星”。在交通落后,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尚未普及的年代,看皮影戏就是塬上最受乡民欢迎的消遣。时至今日,陕西十里八乡依然会靠一出皮影戏来助兴。

老南是个西北汉子,15岁开始学习皮影戏。

看落日时,老南也会兴奋地举起皮影,表演一番。

 

  █ 记忆深处的幸福时光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所谓“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就是对皮影表演形式的经典概括。皮影戏荟萃了剪纸、窗花、门画、雕刻以及地方戏、相声、口技等艺术形式,是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皮影搭戏台,只要挂上用白布做的“亮子”(影幕),“两张方桌,九块楼板,木椽七长八短,五张芦席一卷,四条撇绳一挽,撇一镢头,你就甭管”。

  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中则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近代陕西皮影戏流派极多,粗略言之,东路有碗碗腔皮影,南路有道情皮影,西路有弦板腔皮影,北路有阿宫腔皮影。四路皮影戏,尤以碗碗腔、老腔皮影最为古朴。据民间传说,自明以来,即在关中平原的二华(华县、华阴)潼关地区流行。

  老南表演的皮影戏属于弦板腔皮影,又叫“板板腔”,因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得名。这个流派早在清代初年就已形成,之后长期流传于民间。

  皮影戏对表演技艺要求很高,除了要一人控制三四个皮影人的动作,还要紧跟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彼此配合默契。演出时,操纵提线的人称“签手”,在屏幕后表演打、跳、翻、跑等各种动作。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钦、鼓等乐器。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需要勤学苦练。

  看皮影戏是生活在关中平原的人们记忆深处的幸福时光。在充满泥土气息的田间地头,傍晚时分,皮影艺人挑着木箱子赶来,用蓝灰色的土幕布围成两米见方的戏台。戏台前人头攒动,煤汽灯把纸屏幕照得通亮。小孩子探头探脑钻进土幕布里观看,细绳索上挂满了皮影人儿。一阵锣鼓梆子响起,皮影戏表演开始了,那可真是“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上千年的民间艺术在豪迈粗犷、跌宕婉转、乡韵纷呈的古老唱腔中,赋予了一个个镌刻在皮革上的影人鲜活的生命。高昂低回的表演中,还承载着像老南这样老一代皮影艺人一生的追求、智慧和命运,他们真实、纯朴,对皮影艺术精益求精,不敢有半点马虎。

老南在台上表演,台下的孩子看得津津有味。

台下的掌声越热烈,老南表演得越来劲儿。

 

  █ 家庭皮影博物馆

  老南今年70多岁,从小喜欢皮影,15岁起师从兴平市西城区北汤台村孟文秀学习皮影戏。师傅孟文秀唱霸王唱得形神兼备,人称“活霸王”,以致十里八乡的人想不起他的真名。提起唱皮影的“活霸王”,老人们都很来神,没了老态龙钟,不是手舞足蹈,就是低吟高唱,个个都能讲出老师傅孟文秀的几句经典名句。

  “过去的师傅严厉得很,演皮影戏把皮影递错了就要挨打。功夫没到的时候,师傅不让你耍,怕耍错了。”拜了孟文秀为师的老南不仅皮影玩得溜,秦腔也唱得好。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的,都喜欢请老南演上几场。只要有他的演出,附近的老乡都要赶去观看。台下的掌声越热烈,老南演得越来劲儿。“皮影戏最兴盛的时候,不说外地,兴平市就有十几副箱子。每个班子都有活儿,都能养得起,人员也都能配齐。”老南说,如今生活好了,子女都出去工作了,也让他跟着去城里享清福,可他就是放不下皮影戏。几天没演出,他就在自家门前拉开架势,过把瘾。

  现如今,跟老南一起演皮影戏的那些老哥、老姐们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已不在人世……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他们很难聚在一起。也因此,他们的草台班子“自乐班”也就慢慢消失了。这是老南无法释怀的痛。出于对皮影的热爱,他想重新组织戏班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谓困难重重。老南对附近村庄过去唱皮影戏的老艺人逐一走访,上门做思想工作,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新的戏班子。即便如此,为了一场演出,他还是会经常跑很远的路,到外地找人搭台唱戏。

  听老南的妻子讲,老南两岁时死了母亲,父亲也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了。婚后的日子虽然很苦,但跟老南在一起很快乐。“文革”期间,有人说皮影戏是“四旧”,好多年不让演,可把老南给憋坏了,晚上就在家里偷偷练。

  这些年政策好了,老南他们因演出皮影戏,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给自己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老南家有十几亩地,平时种苹果、麦子、玉米和蔬菜,除了自给自足,剩余部分还能换些钱。老南平时走街串巷演出,闲时也帮家里干干农活,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在老南家宽敞的二层楼,一字排开3间房,门前有一片很大的平台,是老南平时排练、吊嗓子的地方。中间的房屋很大,是老南的工作间,摆满了各式皮影、音响、碟片、二胡等等,平时演出用的道具在这里应有尽有。书架上摞满泛黄的皮影戏剧本,其中不乏明代、清代的老剧本。经兴平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整理建档发现,其中一本明朝年间的剧本是从江苏盐城流传过来的。还有清代后期民间流传下来的各种剧本220多本,清朝年间各种皮影头道具300多头,各种皮影身体道具800多个,就像一座家庭皮影博物馆。曾有人愿意出10万元购买这些道具,老南坚决不卖。就在数月前,老南的明代、清代老剧本,以及相当数量的老皮影被人盗走。这对老南的打击很大。尽管如此,老南稍加调整,又重新出发。如今,我们仍能在十里八乡看到那个熟悉的老人:他手持皮影,嘴里吼着秦腔,脸上暴着青筋,那架势,就像一个上战场的战士。

老南在家也会忍不住练习皮影戏,妻子就是他的观众。

  █ 难遇传承人

  老南受邀在兴平市马嵬驿民俗体验园演出的时候,每天早晨吃完早点,就骑上他的摩托车去民俗体验园。在那里,看皮影的人很多,往往是里三层外三层。演出下来会很累,但是当老南看到有老人被子女用轮椅推着来看演出,就算过了演出时间,也还是要给他们表演。老南说:“老人来一趟不容易,子女带老人来就更不容易,要支持。”也有调皮的小孩跑到后台弄坏了他的皮影,看到家长斥责孩子他很过意不去,总是告诉人家,“不碍事,我修修就好了,别难为孩子,他们只是好奇。”

  提起老南,周围的人都竖起大拇指。他不仅皮影戏演得好、秦腔唱得好,人品也好。尊老爱幼,对周围的人是能帮就帮。

  如今,老南年纪大了,想着能有人接自己的班。跟儿子谈,儿子不答应;跟孙子谈,孙子不喜欢。老南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人跟他学皮影,让皮影戏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最近,应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民俗体验园的邀请,老南在那里表演皮影戏,并且同前来的游客互动。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希望能遇到喜欢皮影戏的有缘人跟他学习皮影,让这些流动的影像呈现出文化传承最自然的状态,带着秦人的乡愁传承下去。每次演出前,他还不忘手把手教小朋友感受一把皮影戏的魅力。

  老南说,他非常感谢袁家村民俗体验园给了自己展现皮影戏的舞台,这里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乃至外国友人。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演下去。只是希望尽早遇到那个传承人。

  文化传承的路长且艰难,不过在老南这里,皮影永不落寞。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