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春梅:让彝族打歌在传承中留住浓浓乡愁
来源:中国民族报 陆向荣 文/图 发布日期:2020-07-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18年6月5日,茶春梅(右一)在巍山县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向大仓镇小三家小学学生展示巍山彝族服饰,让孩子们了解非遗、珍爱非遗、传承非遗。

  2018年3月30日,茶春梅(左一)在巍山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宣传月启动仪式上演唱彝族山歌小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茶春梅,是老百姓的“开心果”。只要有她的地方,就有欢笑——她组织的打歌是村民们业余文化生活的重头戏;只要有她的地方,就有歌声,从小山村到县城,从州市到首都,从国内到国外,都有过她打歌的身影……在彝族打歌的传承中,茶春梅留住的是一辈辈人的欢乐和浓浓的乡愁。

  深山峡谷,彝乡小寨。6月初,我们在弯弯曲曲的乡村水泥路上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青云村,走进核桃树掩映下的茶春梅家,寻访她与彝族打歌50多年的情缘。

  自幼与彝族打歌结缘

  茶春梅的老家在青云村后面的小山包上,当我们走进那个熟悉的农家院,一位身着彝族服饰的大姐,正对着我们微笑,她就是茶春梅。

  “青云彝族打歌有三件‘宝’——大刀、芦笙和笛子。打歌时,主人请歌头和歌手们上席,宴间歌手们用唱调子来商定如何为主人打好这场歌。歌头确定后,主人才去点燃篝火,歌头领先进入歌场,并用芦笙发出呼唤声,打歌才能开始。”说到彝族打歌,年近六旬的茶春梅如数家珍。

  彝族打歌也称“踏歌”,是云南省巍山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也最为普及的一种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据清代《嘉庆景东直隶厅志》记载,“打歌”当时已广为流传,除个别有严格的时间、地点规定外,每逢火把节或婚嫁、春节、农历正月十五等,巍山群众都会彻夜踏跳。

  在彝族聚居区青云村,打歌历史悠久,一代代、一辈辈传承至今,已成为当地彝家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青云村的彝族打歌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歌、舞、乐三者结合的艺术形式,内涵与形式高度一致,深受老百姓欢迎。

  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茶春梅也将唱歌跳舞看得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那时条件艰苦,一块五的学费都要东拼西凑,所以就更别提找钱去学歌舞了。”茶春梅说,她从未到学校接受过专业的歌舞培训,所有的打歌唱调完全靠的是长辈的口传心授。遇到不会唱的调子,不会转的脚法,她就去问村里的长辈或姐妹。

  让彝族打歌薪火相传

  “打歌全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后来打歌能‘打’到到国外去,真是想都没想到过。”茶春梅说。

  上小学时,茶春梅开始代表马鞍山乡参加县级文艺汇演,后来又多次代表巍山县和大理州参加州级、省级民间文艺汇演。中学毕业后,茶春梅回到了家乡。农闲之时,她依然不忘学习、练习打歌,很快就成长为一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打歌能手。

  1987年,茶春梅参加了第五届东南亚国际民间艺术节,并随团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公演,将彝族打歌带到了世界舞台。2002年,茶春梅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2006年10月,应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邀请,茶春梅随巍山县马鞍山青云打歌队赴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演。在这次展演中,茶春梅凭借优美欢快的彝族舞蹈和独具特色的打歌表演,使巍山古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绽放出绚丽迷人的光芒。此后,茶春梅又在北京表演了两次彝族打歌。由于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日趋丰富,茶春梅的表演更加舒放自如,也使得彝族打歌日趋精湛完美,影响更加广泛。

  2009年6月,茶春梅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巍山县迄今为止仅有的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传承人后,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茶春梅说,“那就是要将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下去,不让我们优秀的东西被遗忘。”对于前来求教打歌的姑娘、小伙们,茶春梅都是来者不拒,给予热情、悉心的指导,“只要愿意学的,我都愿意教;不仅教,还要给他们讲我们彝族的历史、讲彝族打歌的故事。”

  2013年年初,云南师范大学专门聘请茶春梅为艺术系的学生教授原汁原味的彝族打歌,从此“彝族打歌”走进了大学。

  如今,茶春梅已是青云小学长期专聘的打歌教师,经常到学校里教师生们打歌唱调。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彝族打歌这一民族民间艺术,除了在大课间开展打歌外,青云小学还成立了打歌表演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学校也因此被相关部门命名为“彝族打歌”传承点。“在茶老师的带动下,每逢节假日,各村各寨的打歌场上,都能见到孩子们欢快的身影。”青云小学校长茶国忠说。

  装修房屋、收集民间工艺品、布置展室……6月以来,茶春梅正忙着大理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新建彝族打歌传习所的建设。“以后开展打歌培训和传承,条件就更好了。”茶春梅说。目前,青云村已有4支农村业余打歌队,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他们都和茶春梅一样,秉承“传道授业”的理念,让巍山彝族打歌薪火相传。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