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民闻着花香赚上钱
来源: 穆海彬 自述 本报记者 丛蓉 实习生 陈朔整理 发布日期:2020-08-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穆海彬(中)和乡里的干部(右)帮助农户采摘红花。 穆海彬供图

  一条路弯弯长长,一面塬沟沟坎坎,山塬坡沟间竞相怒放的梨花,为方堡村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在我驻村的一年多后,这个地处干旱山区,村民口中“春种秋不收,年尾两头空;地贫净长草,沟深不养人”的赤贫村,变成了能闻着花香赚上钱的好地方。

  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的一名干部,2019年2月,我主动申请到中卫市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后,村民对我说:“穆书记,你是城里人,到我们这里能扎下根干工作,攒劲得很!”

  谁能想到,在当初上任当天,村民们就给我来过一个“下马威”?记得那天,天刚下完雪,路很滑,我浑身是泥、狼狈不堪地到方堡村报到的时候,在会场里,一个声音高喊:“穆书记从首府来,是到这里镀金的吧?我们村可是挂了号的‘戴帽村’,干不好可别不打招呼就溜走!”

  刚上任就被泼了“一盆冷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方堡村村民过上好日子!当晚,我在扶贫日志里写道:方堡村的情况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如果不付出真心,老百姓是不会相信我们这些扶贫干部的!

  初到方堡村的两个星期,我跑遍了整个村子,寻找导致村子贫困和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方堡村1432户村民中,有41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为啥穷?一是没土地,二是没技术。村里有一片2358亩的梨园,光百岁梨树就有428棵。梨树种好了是村民的幸福果;种不好带来的只有苦涩。

  农业技术是我在自治区科技厅工作的老本行。我深知,方堡村梨树“病”得不轻,根源在村民的意识。不论是梨园内还是院落中,所有的梨树枝繁叶茂,层层叠叠,树冠厚实,遮天蔽日。这样的树冠不仅过多地吸收了宝贵的营养和水分,还影响了果实晒“日光浴”,必须修剪。然而村民们没人相信。当农技队来村里剪树时,村民李艳花哭天抢地:“一根树枝就是一筐果子,我那可怜的果子呦……”

  顶着骂声和白眼,我们坚持给所有梨树“理了发”,内固营养,外防害虫。修剪树冠后,我协调来免费的营养液,为每棵树的树根注入营养。我们还给梨树“腰”间缠上了粘虫胶带,树枝上挂上了粘虫板,在果树集中区设立了“虫情性诱测报系统”,添置了多台迷向器,害虫飞来,就会晕头转向迷了路……

  等到梨树丰收的时候,村民们乐开了花。以前一棵梨树一年收益两三千元,去年一棵树收入超过6000元。“穆书记给梨树‘治病’的手艺真是绝了!”村民张汉佩说。

  2019年,方堡村仅靠香水梨产业一项,村民的种植收入达到整个家庭收入的35%。全村香水梨销售产值达到2200万元,亩均增产1500元左右,4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围绕果树做文章,我还提出了融合推进乡村旅游、蔬菜种植和特色养殖等为一体的“1+3+N”复合立体式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思路。

  在多方奔走寻求支持下,方堡村争取到各类科研资金220万元,政府投入3000余万元,全村群众一起开荒拓土,推广示范新栽香水梨4500亩;成功引进山西玉露香梨种苗两万余棵、推广种植500亩,栽植水蜜桃、核桃140亩;争取到经费80余万元建立设施韭菜大棚基地,原本荒寂的后山变成了“花果山”。村里连续举办3届梨花节,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100余人次。

  曾在科技厅工作的我,深知科技扶贫的重要性。我争取了15万元,在方堡村建成科技扶贫工作站,举办设施蔬菜果树种植、牛羊养殖等科技培训班20余期,培训农民1400余名,大力推行牛羊养殖高效营养舔砖(编者注:一种含多种微量元素的砖形饲料)、饲料科学配方等技术,在村里掀起了“科技潮”,激发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我们的脱贫工作,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示范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从前个别不理解、不支持我们工作的村民,如今积极性也日趋高涨。

  在我担任第一书记前,方堡村曾被列入软弱涣散村,工作放不开手脚、见不到实效。每次开党员大会总是不欢而散,有时开会人都凑不齐。

  针对这个问题,我带领大家规范了村务“自我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凡涉及村民利益问题,无论大事小情都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按程序讨论决定。党员发挥带头作用,成立党员助农服务队,积极面向贫困群众开展助农服务,累计修剪果树2000余亩,病虫害统防统治300余亩。

  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方堡村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相继建成运营,全面开通了低保、救助、社保审核等“一站式”服务功能,真正打通了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办事。

  此外,我们在村中推广村规民约,倡导和推动开展庭院宣讲、田间指导、感恩励志等民风民俗教育活动,在全村树立93名勤劳致富、科技示范等模范典型。

  一位老党员说:“之前咱们村是‘烂杆村’,主要是班子不强、有尾巴,现在风气正了,大家心里敞亮了,我们不愿意再戴这个落后村的帽子了!”

  对村里19户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我们以“一户一策”的方式,帮他们做好社会保障兜底。村里患有癫痫、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村民较多,我请来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各大医院的40余名专家,为全村14名癫痫、认知障碍患者免费诊疗、发放药品,同时“深挖一层”开展肝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对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村民提前干预,防止因病返贫。村里两所小学教学设施落后,我们争取社会各界捐资90余万元,购置了51台电脑、512件文具书包,援建了两所爱心书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针对群众购买农资困难的问题,我以个人担保的方式,在方堡村建立了肥料超市,平价售出100吨肥料。

  驻村以来,我很少回家,妻子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抚养3岁和7岁的两个女儿。我牵挂家人,但更放不下扶贫的重任和方堡村的村民们。

  大道至简、惟真惟诚。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我一直秉承着这个理念开展工作。走在村内,我非常自豪——一年多来,我们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60余户,实现危房存量清零,硬化村级道路30公里,申请各类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完成坡改梯5000亩,建成旱地经果林节水灌溉项目800亩、5000方蓄水池1座,建设文化大舞台1座,占地1000亩的梨花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曾经“羊肠路,荒山头”“沟峁无绿色,吃水贵如油”的方堡村,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计划今年继续在后山开垦荒地种果林,让后山变成方堡村的金山银山,让村民们的腰包更鼓,日子更红火!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干部)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