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共融、润心”:三维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蒙古实施“三项计划”的创新实践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5-05-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内蒙古自治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作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着力在“铸魂、共融、润心”上下功夫,奋力谱写北疆大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崭新篇章。

  坚持“铸魂”为基,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

  内蒙古自治区将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作为“筑基”工程,牢牢把握青少年“拔节孕穗”这一关键时期,以“培根铸魂”为目标,坚持跨区域协作,坚持动员社会,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注重实效,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和区域内双向交流活动,让爱我中华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根植青少年心灵深处。

  建好“铸魂”工作机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出台《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将“铸牢”主线写入全区各部门各单位“三定”规定,建立党委和政府指导推动、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各方力量,深化跨区域跨部门协作共建,深入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落地落实。用好“家门口”资源,充分发掘“草原英雄小姐妹”“齐心协力建包钢”“最美牧场为航天”等红色资源,通过机制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宣教共引等模式,组织区内各族青少年就地就近开展常态化实地研学,激励孩子们从小立志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依托“京蒙协作”机制、“昭君文化”桥梁、“三千孤儿入内蒙”史实等,与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建立交流协作机制160余项,构建内蒙古与其他省(区、市)青少年交流活动“工作网”,为开展跨区域交流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坚强保障,形成强大合力。

  丰富“铸魂”交流活动。围绕“铸牢”主线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打造合作品牌,立足合作省(区、市)区位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了“京蒙手拉手、中华一家亲”青少年暑期实践交流营、“以茶促融北疆行”“重走南京知青路”“讲好昭君出塞故事、争做民族团结使者”鄂蒙两地青少年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研学交流中感受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各族青少年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打造“铸魂”系列品牌。持续实施“青马工程”,以“铸牢”为主线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石榴红”“北疆绿”“航天蓝”特色大思政课品牌。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设“石榴籽育人小课堂”,编辑出版《石榴籽绘本丛书》,推出“黄河魂”“长城长”“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彰显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艺精品,生动鲜活地宣传阐释“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共同”等思想和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青少年心中越铸越牢。

  坚持“共融”为引,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

  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融”的导向,根据城市社区和农村牧区实际情况,从完善机制、营造氛围、丰富内涵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用力,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构建城市社区“共融”条件。将社区作为“铸牢”的重要阵地,坚持把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推进“网格+人民调解”模式,破解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力量薄弱难题。立足“相互嵌入”,坚持增进共同性的方向,积极探索“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工作模式,建设“红石榴家园”“红石榴驿站”1326个,为各族群众搭建多种类型服务平台、活动平台,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探索农村牧区“共融”路径。实施和美乡村建设,培育27个自治区级和美乡村试点。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实施边境节点村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支持边境地区水电路讯一体化建设,实现边境自然村、边防哨所、边境派出所和边境警务室饮用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普遍覆盖,打牢农村牧区互嵌共融基础。鼓励农村牧区开展“农牧结亲”活动,积极探索集组织联建、生产联促、活动联谊、资源联享、困难联助、生态联护为一体的“六联共建”机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20个边境旗(市、区)开展边境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选树一批共同富裕示范点,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构建就业服务“共融”体系。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将各族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将促进农牧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增收作为重点,面向各族群众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打造“蒙工职创”创业服务品牌,建成全区统一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让各族群众享受更多更便捷的“家门口”就业服务。深化京津冀蒙跨区域就业创业协作,打造“京蒙劳务协作”品牌,建立各族群众跨区域就业创业协作机制。持续为各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就业等服务,让各族群众在城市“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

  坚持“润心”为要,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旅游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着眼点,以文化浸润、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为纽带,将“铸牢”主线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以开展“润心”六项行动、推出“润心”文旅品牌、讲好“润心”情感故事为抓手,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赋予旅游产业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深化“润心”六项行动。制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行动方案》,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试点示范“六大行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30余项、举办旅游场所讲解提升培训249班次、指导263个文旅场所提升展陈水平、打造优秀旅游促“三交”培育项目100余个,将“铸牢”融入景区景点打造、融入讲解提升、融入景区文化建设,在景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中。

  推出“润心”文旅品牌。系统集成内蒙古大地上的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文化形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等,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推出《绿色长城》《乌兰牧骑走边关》《歌从草原来》《千秋昭君塞上情》等一批文化艺术作品,推出“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研学、“歌游内蒙古”“冰雪那达慕”“天天那达慕”“草原村排”等文旅品牌,让旅游成为促“三交”和推动“铸牢”的重要平台。

  讲好“润心”情感故事。发挥博物馆“铸牢”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作用,推出“铸牢”文物古籍巡展、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展等140多个精品展览,以文物生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命名首批26家自治区“铸牢”基地,建设民族工作数字展厅,运用虚拟现实(VR)、裸眼3D、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展示各民族“三交”故事,打造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出“融合之路”等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精品线路227条,让各族群众在旅游过程中更好地感知中华文明、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民委供稿)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