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文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
收割上来的水稻在田间装车。
“今年又丰收了!我种植的120多亩制种水稻,毛收入就能有20余万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天星乡孔塘村,杂交水稻制种大户邱承文开心地说。
邱承文原是孔塘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奖励,他积极流转土地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迅速摆脱贫困,全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悉,岑巩县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县,开展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已有40余年历史。近几年来,该县将杂交水稻制种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制种面积均在3万亩以上,产值达1亿元以上。今年,岑巩县结合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发展为载体,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为组织形式,全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2万亩。同时,县里充分用好制种大县奖励资金、水稻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奖补资金,加快推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杂稻制种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全面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张维军 摄影报道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