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潮汕年俗   
来源:中国民族报 蔡焕松 文/图 发布日期:2020-10-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16年2月,饶平东山镇,村民在准备拜祭。

  2016年2月,澄海盐灶乡,游神活动正在激烈进行。

  2014年2月,潮州磷溪镇,村民在村道列队,迎接神明。

  2014年2月,揭阳官硕村,村民用竹子编成的绳子取火照明,迎接神轿经过。

  2014年2月,潮州磷溪镇溪口村。每年正月十六是溪口村固定的“劳热”(游神节)日子,通过筛选的年轻人一律长衣礼帽,腰缚红绸,抬着神轿走过全村。

  2012年2月,潮州彩塘华美乡,临时搭建的棚子摆满了宰杀好的大猪。

  2012年2月,潮州枫洋,游神队伍里打鼓的女孩。

  2014年1月,揭阳乔林乡,年轻人赤裸上身舞火龙。

  2012年2月,普宁溪东村,跳过火墩的孩子。

  2012年2月,汕头潮阳区后溪游神队伍的英歌舞。

  2008年2月,汕头澄海,村民观看潮剧。

  潮汕地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的神奇在于比较完整地接纳、保留、传承了古时的中原文化,比如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潮汕文化彰显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生与死的宏大主题。在这里,现实与历史、本土与西洋、磨难与期冀、庄严与娱乐交相叠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摄影家蔡焕松是潮汕人,虽然常年漂泊在外,家乡却是他永远的念想。十几年来,他坚持拍摄故乡的年俗,以朴实无华的摄影语言,给生养他的这片土地留下了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影像记录。

  潮汕是粤东以潮汕方言为主体的一个地域,现为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涵盖的地方。这里的先民很好地传承了从北方迁徙带来的中原文化。同时,由于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条件,潮汕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就已有相当规模的外贸活动。进入明代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商贸更为发达。潮汕文化与海外文化日益交流,逐步改变了潮汕人原有的地域分布格局,形成了半在本土、半在异国他乡的分布现状。

  由于历史上潮汕地区人多地少,为了生存,潮汕人要么漂洋过海到异国发展,要么在本土努力拼搏,久而久之,形成了“求精”“求细”的文化特征。厨师精烹细调,产生了享誉世界的“潮州菜”;工艺精雕细刻,创造了闻名神州的潮汕木雕和陶瓷。此外,上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个胶卷、第一张相纸诞生在汕头,“公元”牌胶卷、相纸催生了我国几代摄影家。

  潮汕地区拥有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中外文化兼容,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区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或纪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意蕴。潮汕人会在岁时节日回家与亲友团聚,增进彼此的情感和凝聚力。节日期间,有各种各样的赛会,它们赛的是阵容,也是赛艺术、赛技术、赛智力,表现出潮汕文化张扬的一面。

  潮汕人崇拜神明、祭拜祖先最隆重的形式是游神赛会(潮汕人称“营老爷”),是几千年传承发展而成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它与宗教性活动不同,参加活动的人不一定信神。信者可以当作是一种庄重的祭拜,不信者权当是一次文化娱乐活动,从商者更是当作一次难得的集市贸易。

  游神赛会多数在元宵节前后举办。此时田亩尚未开耕,是插秧前的一段农闲时间,故选择此时祭祖游神,祈求新年福祉平安。

  历史上,游神赛会由族长主持,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乡民选举产生的理事长主持。规模大小视人们的经济实力而定,有些地方是每年周边几个乡村轮流举办。活动期间,人们从乡中各庙抬出神座,列次穿街过巷,周游全乡。百姓为祈求平安,各家各户备好供品、香烛、纸钱,在门前摆案迎神。

  每次游神赛会,都是民众智慧和能力的集中展示。其经费全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组织者为一年一届的理事会。为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收支均贴榜公布。村民从每年的游神赛会中发现人才、举贤任能,力争本村落举办的活动博得周边百姓的好评。

  潮汕的游神赛会是一种敬神又娱乐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彰显出潮汕地方民俗文化中的审美情趣,既满足百姓休闲娱乐的文化需要,又以祈神偿愿的形式慰藉乡民的心愿。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敬贤尊圣的传统。

  当人们仔细品味这些文化活动,便会惊奇地发现众多优秀的民俗文化蕴含其中。仅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各种在游神赛会中得到传承发展的技艺,如潮州音乐、潮剧、英歌、潮州铁枝木偶戏、潮绣、潮州木雕、广东剪纸等,均列其中。

  【游神赛会】

  在潮汕,游神分为“文营”和“舞营”。“文营”是把神明抬上神轿,全乡巡游;“舞营”有抢、斗、抛等动作,整个过程激烈勇猛。

  【穿蔗巷游蔗灯】

  每年正月初六后,澄海、潮州的一些村社便轮番闹起“灯节”。游灯当夜,乡民们家家户户都提着灯笼游灯,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合众平安,烟花、鞭炮、灯火各种火光交织,极为壮观。

  其中较为出名的是正月十六潮州磷溪镇溪口村的“游蔗灯”,村民把灯笼绑在甘蔗上迎接神明。溪口7个自然村家家户户都要举着挂上灯笼的甘蔗,站在村巷两旁,形成一条长长的“蔗巷”,迎接近千名村民组成的游行队伍从“蔗巷”中穿行而过。一路上,锣鼓喧天、乐曲飞扬,场面十分壮观。这一风俗由来已久,寓意生活像甘蔗一样节节甜蜜。

  【火把巡游】

  揭阳市揭东区玉窖镇官硕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十八、十九举行的传统庙会远近闻名。这三天除了游神之外,还有游灯、祈平安、烧香船等活动。

  夜幕降临,万人空巷,全乡民众手提灯笼聚集到村前游灯。此时,各村社参加游灯的千人队伍头扎红巾,腰缠红带,身穿紧身短裤,打着脚带,手提用竹篾编成的火把,敲锣打鼓,汇集到神堂前。

  游行队伍在头灯的引领下,抬着6尊塑像,秩序井然地巡古寨、绕主村,所到之处,欢声雷动,鞭炮震耳。

  【赛大猪】

  赛大猪是汕头月浦和冠山每年农历正月上旬和中旬的传统民俗活动。其中,汕头月浦赛大猪于农历正月初八举行,因为这一天会举行一场特殊的成人礼仪式。

  月浦人将23岁的壮男称“丁头”,到了临近的一年,无论“丁头”身在何方,都要回乡饲养一头肥猪用于比赛和祭祀,以此证明自己作为家中“丁头”的勤劳能干。

  【舞火龙】

  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一起,潮汕地区便开始游龙、舞龙迎春,至初十晚燃放烟花火龙,形成高潮。其中游龙、舞龙、烧龙的活动以乔林乡最为盛行、最为隆重、最具吸引力。

  正月寒冷的冬夜,舞火龙者赤裸上身,不惧烟花喷射,令人称奇。凡是火龙经过的大街小巷,每家每户门前都燃放鞭炮作迎送,以谢火龙带来的吉祥如意。

  【跳火墩】

  在普宁溪东村,每年的正月十六是一年一度“跳火墩”的日子。村里的男孩要集体跳过12道用稻草燃烧起来的火堆。

  据说,最早的跳火墩是男孩子成年的仪式,到了后来,是去掉晦气、迎接新年的仪式,目的是锻炼孩子们的勇气胆略与团队精神。

  【英歌舞】

  跳英歌在潮汕地区十分流行,大部分乡村都有英歌队。村民认为跳英歌能够驱赶歪风邪气,确保平安。

  英歌舞描写的是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由一群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来跳。表演者拿一根“英歌槌”,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者在现场阵阵吆喝声、锣鼓声、棒槌声中,舞出威武豪迈的气势。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