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错落有致,步道干净平坦,笑脸随处可见,社区卫生院、学校幼儿园、生活超市、文化广场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这里是海坪彝寨——贵州省水城县2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也是水城县充分发挥成熟景区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之地。
搬迁户徐得高的老家在水城县都格乡丫口村,那是一个只能骑进摩托车的偏远山村,交通不便,农产品卖不出去,孩子上学要走20公里的山路,绵延不绝的大山阻碍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7年4月,徐得高一家5口搬到海坪安置点。
据介绍,海坪安置点突出地域特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建设,已建成希慕遮广场、土司庄园、海坪彝族风情小镇等标志性景点。
立足景区旅游资源,海坪安置点把搬迁户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放在首位——吸纳更多搬迁群众从事歌舞、篝火晚会等文化活动演出;扶持群众经营特色餐饮拓宽收入渠道;安排贫困户在景区从事安保、环卫、水电工等服务岗位,让户户有营生、能脱贫、可致富。
搬了新家,徐得高先是在社区做保安,后来因能写会算被聘为管理性公益岗位工作人员。每当旅游旺季,他和乡亲们还会为游客表演民族民间歌舞,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徐得高的妻子被安排在社区做保洁员,空闲时她还拾起裁缝手艺补贴家用。
“每天开门就是好风景,楼下就有超市,出门走几步就能上班,3个孩子都在小区附近的学校读书。”徐得高说,自己很幸福,搬进了新家,有了工作,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居民高树仙的老家在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搬迁之前,一家人的主要口粮和收入来源就是种植的苞谷、洋芋。土里刨食、靠天吃饭,从年头辛苦劳作到年尾,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迁入海坪千户彝寨后,高树仙不仅分到了新楼房,她和丈夫、儿子、儿媳都在景区找到了工作,一家4口人每月收入近8000元。
为了让群众的“心”真正安下来,海坪安置点还实施了“微田园”项目,让搬迁户可在指定区域种地,或吃或卖,重拾种瓜种豆的田园生活;建造了390个食用菌大棚,搬迁群众可以在此务工和学习技术……人心稳了,群众富了,处处呈现出安居乐业的景象。
目前,海坪安置点的搬迁户已实现至少一户有一人就业,千户彝寨变成了“迁富彝寨”,走出了一条旅游资源开发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并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共赢的扶贫路子。
“十三五”以来,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水城县将1.56万户65643名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全县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其中,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水城县将坪寨、杨梅、玉舍、勺米、发耳、都格6个乡镇符合搬迁安置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86户7589人,集中搬迁融入到海坪安置点野玉海景区。不仅户户住进具有彝族风情的新房,绝大多数群众还在景区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和延伸项目,妥妥地吃上了“旅游饭”。
(编辑:李华)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