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做好黄河大文章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郭胜利 发布日期:2021-01-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牧业生产基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对黄河文化的开发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在新时代挖掘、保护和开发好黄河文化资源,让黄河造福人民,是一个重大课题。

  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基于“生态保护”之上,要参考流域内自然生态现状与人地系统的矛盾,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困境等因素。在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中,要打破民族、政区、流域、产业等界限,把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置于国家宏观战略与历史长时段视野之下,依据上、中、下游流域特点,统筹谋划,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合理布局,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特色与共性、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注意推进文化产业升级转型,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从整体性、根本性上解决文化资源开发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高质量发展问题。

  新时代黄河文化发展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核心;要以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问题为重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筑牢黄河流域民族文化交融区这一基础定位,为我国全方位开放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基础。

  当前随着传统民族聚居格局的打破,区域之间乃至区域内部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在挖掘、整理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的同时,还要注意强化国家政治认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融入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及生态文明等文化内涵,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增进各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现状与人地系统的困境,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实,流域安全中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权衡,决定了黄河流域文化开发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经济指标考量;怎样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模式,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民族文化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跨体系的协调、跨区域机制的完善、跨部门体制的整合,决定着黄河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在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一些问题:一是资本的过度介入导致文化生态区建设中文化内涵的缺失与文化传承与记忆的匮乏。资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时,掩盖了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使得文化区的建设与开发缺乏了可持续性,也使得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受到影响;二是职能部门过度介入,导致文化的原真性逐渐消失,使得文化生态区建设中的遗产开发与保护日渐式微,违背了开发与保护的初衷,造成了当下诸多文化生态区建设中所普遍面临的空心化现象;三是文化转化和活化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存在着形式和途径模式化的问题,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缺乏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与发展;四是文化与其他要素间缺乏良性互动与整合,需要进一步统筹推进黄河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推动黄河文化和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因此,在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须转变固有观念,树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黄河流域文化生态区域同步建设的思想,一方面解决民众所关心的富裕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好所面临的一系列的文化问题,从而秉持经济、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战略总方针,让黄河成为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