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马建英 发布日期:2021-02-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恪守“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坚持集中优势资源,强化政策支持,突出精准方略,狠抓措施落实,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极大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为接续推进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形成的一系列制度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照。

  宁夏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还需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在过渡期内,除了要把脱贫攻坚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制度移植到乡村振兴中,还要找准契合点,畅通衔接渠道,逐步解决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大事,真抓实干确保脱贫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要在巩固“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果上持续发力,总体上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的稳定和连续,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不产生新的贫困人口。要建立扶贫数据库,强化对脱贫户、边缘户、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的监测预警,分级分类建立精准帮扶机制,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全面梳理整合政策,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保持五级书记抓扶贫,行业部门、社会协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不变;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

  提升帮扶质量,解决乡村相对贫困问题。要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兜底保障,坚持和完善闽宁对口支援帮扶机制,有效盘活扶贫资产,发挥扶贫产业项目优势,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把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集中支持,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打造红寺堡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脱贫致富示范区,因势利导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坚持做到四个“衔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在认识上实现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工作理念和态度上要一以贯之地重视衔接工作。立足于解决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着眼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发挥宁夏的比较优势,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补齐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短板。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为支撑,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立足绿色生态循环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坚持志智双扶,统筹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由“被动扶”向“主动兴”思想转型。

  二是做好政策体系衔接。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对各类涉农政策进行系统分类梳理、清理整合。科学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渡方案,把仍需巩固拓展的脱贫攻坚项目及时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全面分析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内容与脱钩方法,做好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顶层设计。打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打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基础。

  三是做好产业就业衔接。推动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大力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立足宁夏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做大做强滩羊、葡萄酒、枸杞、冷凉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业、特色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巩固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为电商服务站的开设和运营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建立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链联结机制。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变”改革,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生态扶贫与生态宜居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实现水、电、路、气、5G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搭建发展平台,激发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不断增强乡村创新创业动能。

  四是做好组织衔接。要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农村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加强“一懂两爱”乡村干部培养,夯实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基础。推动党建扶贫与治理有效衔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办法。推动教育扶贫与乡风文明衔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深入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大力培育文明乡风。

  (作者单位:银川市委党校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