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传承与创新:跨越时空的苗绣艺术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孙佳 发布日期:2021-03-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苗族绣娘在展示制作的手提包。  新华社发 蔡兴文摄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期间,在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扶贫车间里点赞苗绣"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并嘱咐"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苗族刺绣是苗族民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之一,是苗族人民特别是苗族女性几千年来智慧、经验与情感的结晶。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正式通行的统一文字,人们通过口头传说、织绣等形式表达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对祖先、英雄和故土的缅怀,以及对节日、战争和迁徙等重大事件的记录,由此形成各种极富象征意义的符号。苗绣兼具文字和图像功能,技法丰富多样,造型神秘奇特,纹饰飞扬流动,色彩丰富明艳,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涵,承载着苗族民众的历史记忆、精神信仰和审美取向,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

  1、华彩绣衣的历史传统

  据考证,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随着蚕桑丝织技艺的发展,雕题文身演化为挑花、织花、绣花等技艺,并融入苗族先民的精神信仰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成为意蕴深厚的织绣文化体系。由于古代苗族各部落较为分散,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精神信仰和审美取向,苗绣技艺、图案纹样也因此丰富多样。

  史籍中关于苗族好华彩绣衣的记载不胜枚举。《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苗族先人"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旧唐书》载,唐贞观年间,苗族首领谢元深率使团身着华彩礼服觐见唐太宗,太宗命画师阎立德等将此情景绘入《王会图》。明清时期,史书中按照服饰特点将苗族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各地的地方志中多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的记载,民间也有大量精美的清代绣品留存。可见,各个历史时期的苗族民众在服饰传统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爱华彩绣衣。

  相较而言,苗绣很少表现具体的生活场景,而多是借形赋意,展现本民族的生命观、宇宙观,以及对祖先和神灵的虔敬之心。几千年来,苗族世世代代在崇山峻岭中狩猎、采集、耕作、聚居,这使得苗族民众对自然界有着本能的依赖、热爱和崇敬。在《苗族古歌》中,苗族先民认为生命是从枫树中孕育而来的,是枫树孕育出了苗族始祖蝴蝶妈妈。这种生命同根、万物并育、平等和谐的生命观,在苗绣中有很多具象化的表现。

  由于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迁徙,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因此不同支系的服饰款式也各不相同,刺绣技法、风格造型各有特色。在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区的苗绣保留了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古老技法,如剑河锡绣、雷山绉绣、花溪挑花、施洞破线绣等。

  2、意蕴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绣善于选取不同物种的典型特征组合成一种超自然的形象,使人感到亲切、纯真和朴实。沈从文先生评价苗绣"充满了创造性的大胆和天真"。

  苗绣通常用来装饰裙身、衣领、披肩、头巾等服饰,以及背扇、腰包、帐沿、枕巾等用品。苗绣图案大致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符图纹样等类型。动物纹样以蝴蝶纹、龙纹、鸟纹、鱼纹等较为常见,多表现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及生殖崇拜等。人物纹样以姜央、蚩尤、兰娟、务么细为多,同时记录与人物相关的历史故事。植物纹样以枫树、南瓜、石榴、葡萄等为主,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符图纹样则多为吉祥图案和几何纹样,如水波纹、太阳纹、铜鼓纹、万字纹等,此外还有一些至今无人能解的文字纹样,被认为是古代苗文的零星残存。这些在历史流变中赓续薪传的纹饰,保留了大量与苗族历史文化、日常生活、精神信仰相关的文化信息,表现出苗族民众尊祖敬宗、崇尚自然、追求灵性、自由达观的精神世界。

  苗绣的构图方式多元,具有"千人千花"的独特性。苗族绣娘靠着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非凡的记忆力和独特的审美,将丰富多样的图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看似繁复华丽,实则简单纯粹,给人以平衡、和谐、稳定的视觉效果。苗绣的色彩绚丽,主色调多为红、黄、蓝、绿等色,且每种色彩又分为不同的明度和纯度,丰富而不凌乱,对比强烈而又整体和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千百年来,苗绣是苗族女性的必备技艺,也是苗族女性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人生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传统观念中,绣品的造型、工艺、色彩搭配是衡量女性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准。在苗族女性心中,苗绣与婚嫁、家庭生活紧密相联,成为她们一生情感、理想与愿望的载体。

  尽管苗绣图案各异,技法神秘,色彩多变,但其基本元素、排列规则与配色方法是不变的,苗绣中所蕴含的历史记忆、精神信仰与民众心理,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这是苗绣传承不辍的内在动力。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苗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破土重生的古老技艺

  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审美意识的嬗变,传统苗绣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变,原有的一些功能逐渐丧失。但苗绣并未因此消亡,而是通过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传统节庆、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市场甚至国际时尚秀场获得新生,开辟了新的生存土壤。在苗族村寨,苗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指尖技艺"华丽转身成为"指尖经济",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古老的农耕文化土壤和广大乡村地区,作为乡土文脉绵延的载体和维系乡村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纽带,在乡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今天,包括苗绣在内的传统技艺在历史、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愈发凸显,起着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振奋乡村文化精神、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等积极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驱动力。

  以苗绣这类民间传统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更多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够带来长久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近些年来,苗绣已经成为不少地区扶贫的重要抓手,如贵州实施的"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湖南多地推行的"让妈妈回家"苗绣文化扶贫项目等,以建设苗绣培训基地,对苗族留守妇女免费进行苗绣技能培训并增加相关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她们就地就业、脱贫增收。

  如今,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苗绣早已成为极具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品牌,在民族服饰交易与租赁、各类演出、文创产品等文化旅游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深受大众喜爱。苗绣的一针一线记录着苗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也绣出脱贫致富、走向振兴的未来。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