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复查和新发现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为辽代
来源:新华网 记者周润健 发布日期:2021-04-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调查队在野外开展现场调查工作(2020年12月1日摄)。新华社发(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新华社天津4月3日电(记者周润健)近日,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建的调查队,完成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专项田野调查工作,复查和新发现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为辽代。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本次田野调查工作的负责人刘健介绍,本次调查是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对全国石窟寺组织开展专项调查工作统一部署的一部分。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调查队共复查了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3处,包括128个地点556尊摩崖造像;新发现3处,包括21个地点37尊摩崖造像,基本摸清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文物资源的“家底”,为后续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了基础依据。

  天津正法禅院遗址附近的两尊摩崖造像(3月22日摄)。新华社发(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此次复查和新发现的这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为辽代,主要分布于蓟州区盘山东麓千像寺遗址和正法禅院遗址周边的孤石或崖壁上,造像均为线刻,个体大者2米多,小者仅60厘米左右,如此规模、数量的辽代线刻佛造像群在国内同时期同类型遗存中极其少见。

  刘健进一步介绍,在少量留存有榜题的线刻造像中,见有功德主与为何人敬造的记述。镌刻者多为弟子、信士或邑众。其表现形式、刊刻技法,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民间造像特点。

  天津正法禅院遗址附近的一尊摩崖造像(3月22日摄)。新华社发(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盛立双表示,总体上看,天津北部地区的石窟寺类型以摩崖造像为主体,兼见有零星石刻、石窟和石龛;时间上集中于辽代,金代和明代亦有少量分布;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复查和新发现的摩崖造像类型全、内容题材丰富、空间分布和年代相对集中,展现了辽代以来天津北部地区佛教石刻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和传承,丰富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的题材类型和文化内涵,无论对于辽代佛教考古,还是中国佛教考古学研究,都具重要意义。

  天津千像寺遗址附近的一尊摩崖造像(2004年5月4日摄)。新华社发(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天津千像寺遗址附近的一尊摩崖造像(2004年5月13日摄)。新华社发(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新华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