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头果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青松 发布日期:2021-04-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蒜头果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堪称植物中的“大熊猫”。它不是蒜头结的果,而是结的果子像蒜头般。蒜头果在植物学上独属独种,没有兄弟,亦没有姐妹。蒜头果非常稀有,仅生长在滇东和桂西的一些石灰岩山地中。云南省广南县旧莫乡是目前世界上蒜头果分布和保有量较多的一个乡镇。

  很久以来,蒜头果一直生长在深山中,鲜为人知。直到19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植物志》中首次对蒜头果进行了描述:“蒜头果,别名山桐果。”及至1985年,《云南日报》发表了新闻报道《价值万金的蒜头果》,蒜头果才开始引起植物学家的注意。

  许多人并不认识蒜头果。蒜头果木材呈暗红色,属于硬木,不翘,不裂,不折。早年,广南民间不知道蒜头果的珍贵,就常用蒜头果木头盖猪圈。当然,也常用蒜头果木头做床,结实耐用。

  然而,蒜头果更大的好处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据专家讲,蒜头果含有大量的神经酸。神经酸是什么?最初,神经酸是在鲸鱼大脑中发现的一种物质,它能修复被损伤的大脑神经,还能改善和促进微循环系统活性,有助于神经细胞生长和发育的功能。专家研究发现,人体自身不能生成神经酸,只能靠食物摄入。于是,科学家们就开始寻找含有神经酸的动物与植物。比较数据显示,含神经酸较高的植物还是蒜头果。

  为了认识和了解蒜头果,2019年深秋的一天,我来到广南县旧莫乡安勒村。安勒村后山上生长着一片蒜头果林,面积若干亩。若干年前,县政府专门颁布了法令,把此地划定成蒜头果保护小区。

  一条山路蜿蜒曲折地通往后山。我和县长等人两眼紧盯路面,迈开双腿,小心谨慎地行进着,路上时不时遭遇牛粪。偶尔,旁边树丛会簌簌地晃动,叮叮当当的牛铃声传来,却不见牛。

  我开玩笑地说:“你们这里的牛,一定比别处的牛厉害啊!”

  县长问:“何以见得?”

  我说:“此处的牛有蒜头果吃啊!”

  县长:“可不敢,蒜头果榨出的油贵比黄金,我们哪敢喂牛啊!”

  闻之,一行人都笑了。

  我们翻山越岭,气喘吁吁。迎面出现一块宣传牌,立在两棵大树中间。县长说:“到了,前面就是蒜头果保护小区了。”

  我擦着额头上的汗,驻足端详,只见宣传牌上画着保护小区范围图,经度多少,纬度多少,还标注了坐标点的位置。图旁边是文字说明,写着什么是蒜头果,大树多少棵,幼树多少棵。

  最后一行文字是很严厉的话:“保护小区内禁止乱砍乱伐,禁止偷盗种子,禁止毁林开荒,禁止纵火,违者必究!”

  县长手指树林里挂着小牌子的树说:“喏,那就是蒜头果。”“噢,树干树叶都像香樟树呢。”“对,很容易跟香樟混淆。”我们边走边说。

  我走到一棵较粗的蒜头果树下,用力拍了拍树干,发出梆梆梆的响声。我低头仔细观察,蒜头果的根都扎进裸露的岩石缝里了。树下伴生的植物有水冬瓜、箭竹,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杂灌木。落叶和腐殖层上有散落的果实,弯腰捡起几枚,观之,状如板栗果。剥掉外面毛皮,里面的內果才像蒜头,看起来憨态饱满。

  农历九月下旬,蒜头果成熟。在长期实践中,安勒村人积累了一套用蒜头果榨油的经验。他们先将果实脱皮,再把籽粒装进竹篓中,浸泡于山间河流,经反复冲刷,洗去籽粒表皮的黄白色的粉层,然后将籽粒倒进石臼里用木锤捣碎,置于竹席晾晒数天。此过程谓之“露”。“露”后的籽粒水汽大大减少,干爽的籽粒再经过炒、蒸的程序,就可榨油了。

  县长告诉我,蒜头果籽粒含油量高达65%,但民间木榨法头一次只能榨出30%的油。因此,往往初榨后,再将油渣置于竹席“露”数日,然后上锅炒热再榨。如此反复三次,蒜头果所含之油尽可榨出了。

  蒜头果之所以珍贵稀有,除了自然分布区域狭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长期以来不能人工种植。2004年之前,蒜头果人工繁育没有一例成功,均是不明原因的失败。红土壤不行,黑土壤不行,黄土壤不行;土壤太酸不行,土壤太碱不行,腐殖土过多也不行,到底什么土壤行呢?科研人员经过10年的努力,意外地发现用河沙沉积催芽法,终于取得繁育成功。原来,它喜欢河沙沉静稳重的性格,喜欢它微碱微酸的小脾气啊!

  然而,能繁育出小苗,并不意味着小苗就能移植造林。广南头一批育出的十万棵两年生的小苗,移植后生生不发芽。科研人员以为是假死,切片研究后发现,不是假死,是真死呀。结果,那移植的十万棵小苗全成了干柴。

  如今,随着科研难题的一个一个破解,在广南的山岭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一片片的蒜头果人工林了。其长势昂扬,茁壮而蓬勃,寄托着广南人的希望和未来。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