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石榴红 各族儿女情意浓——宁夏银川西夏区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布日期:2021-04-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东临滔滔黄河水,西靠巍巍贺兰山。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自古素有“贺兰山阙,雄关屏障”的美誉,辖区总面积1129平方公里,居住有汉、回、满、蒙古等44个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7.32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0%。千百年来,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现代文明在此交汇激荡,各族人民共同胼手胝足、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形成一部鲜活的奋斗历史,锻造出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于此,携手铸就了新的辉煌。西夏区先后获评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全国文化示范县、中国“贺兰砚之乡”、宁夏首个“中华诗词之乡”,已成为文明遐迩的世界优质葡萄产区、宁夏西线旅游黄金区,同时也是自治区的大学城和银川市的创新驱动策源地,拥有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民族自治区的部委高校北方民族大学和16所大中专院校、21家科研机构,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国际公铁物流园更是为来自全国的各族创业者提供了开放包容、创新创业的发展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夏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工作统筹谋划、共同推进,开创了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绘就谱写了“贺兰山下石榴红 各族儿女情意浓”的崭新画卷。

 

坚决扛起政治责任,锚定团结之城的共同创建航向

 

  西夏区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加以谋划、迅速启动、稳步推进。

  一是实施主责工程,高位统筹全面推进。将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印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责任分工,创新“三城联创”体制机制助推创建工作进入“加速期”,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创建工作纳入全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做到与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是实施细胞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围绕“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求,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细胞工程”,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打造了一批功能互补、特点鲜明的创建载体。常态化开展社区“邻里和睦一家亲”、乡村“团结互助共致富”、机关“懂政策、讲团结、做表率”、企业“在一起、共成长、同心圆”、学校“培植民族团结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军营“军民融合鱼水情”、宗教活动场所“我是一个教民、更是一个公民”、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团结共进步,和谐促发展”、家庭“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等主题创建活动,将创建活动向新业态、新经济、新领域拓展,依托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优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文化旅游创建相融合,加强镇北堡影视城、葡萄酒小镇等景区创建,依托中关村创新中心、旅游大数据中心、怀远夜市网红打卡地、“智游西夏”APP客户端等开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新载体,让民族团结的靓丽风景覆盖西夏、飞出宁夏、传向世界。

  三是实施品牌工程,精准施策深度推进。坚持“邻里和睦促和谐”,贺兰山西路街道盈北社区以“三变三领先”党建载体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探索建立“多方共铸法”,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搭建“结亲互助”平台,社区居民与北方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结亲互助,给区外学生一个温暖的家”的故事被多家中央媒体报道,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坚持“团结协作奔小康”主题,镇北堡镇团结村“一带双促进”工作机制,探索出“以产业促发展、以发展促团结”的路子,大力发展富硒枸杞种植,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拉近了各族群众感情。西夏十一小“四进五融合”将创建工作与党建工作、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德育教育、仪式教育紧密融合,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入每一名儿童心里。进企业、进军营、进“两新”组织、进宗教场所等创建也呈现出全面展开、各具特色的势头。通过引导各个社会层面积极参与,西夏区创建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的局面,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自治区、银川市级示范单位103个,西夏区级184个,涌现出国家级模范个人2个,区市级模范家庭(个人)21个、西夏区级77个。

 

  厚植思想根基,凝聚希望之城的共同奋斗力量

 

  西夏区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一是“根植式”思想引领“心连心”。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企事业单位学习内容,建立常态化宣讲机制。在党外各界人士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系列活动。

  二是“嵌入式”文化引导“面对面”。结合“民族团结月”等活动,开展“花开中华民族韵律操”比赛等群众喜爱的“嵌入式”宣传教育,营造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和谐氛围。

  三是“浸润式”榜样引路“手拉手”。在依托镇(街)和村(社区)党群服务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快手等现代新媒体,定期推送创建动态及典型案例、先进事迹。镇北堡村整合村民自建房屋入股经营,挖掘“皮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开辟了移民增收新途径。

  夯实发展基础,开拓科创之城的共同进步版图

  西夏区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命线,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全区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创新策源地同聚新财富。打造中关村双创园互联网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引进培育“互联网+”企业超过20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建成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平台13个。

  二是开放小高地同汇大动脉。依托中关村创新中心、银西高铁等项目,为各族群众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物流输送打造了开放环境,让西夏区成为各族群众创业发展的沃土。

  三是生态移民区同奔小康路。先后争取25个项目,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工程,自来水入户率、通电率、电视信号、固定或移动电话覆盖率都达到100%。生态移民村同阳新村成为西夏区首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村”。

  四是生态产业区共护父亲山。以打造贺兰山生态保护示范区为引领,大力推进贺兰山生态修复,坚持走生态修复、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推动贺兰山东麓形成葡萄酒与生态保护、文化旅游融合的生态保护线。

 

  增添民生福祉,绘就宜居之城的共同幸福画卷

 

  西夏区将民族团结与脱贫攻坚、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质量和覆盖面,让各族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助,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一是共享优质教育之福。着力打造全区高等教育核心区,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面向全区服务全国各民族学生,让各民族学生充分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激活“能量源”,拓宽“成才路”。深化“海淀带西夏”京银教育合作品牌,加强两地学校同盟共建,运用智慧教育平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现共享。打造“互联网+民族教育”品牌,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建设中关村小学、中学,在线互动课堂、数字校园实现全覆盖,西夏区获批教育部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

  二是共享身心健康之福。深入推进“健康西夏”,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稳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开。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城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三是共享社保普惠之福。西夏区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放在重中之重,近年来将80%的财力用于办好民生实事,着力构筑覆盖户籍、社保、医疗、市场监管等各类公共服务的数据平台。扎实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医保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织密织牢了群众幸福“保障网”。

 

  筑牢法治保障,融畅和谐之城的共同生活空间

 

  西夏区坚持问题导向,将依法处理民族事务、依法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的保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安全感。

  一是着力建设防控立体化的平安城市。始终把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作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建立“街巷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体系和工作平台,依法就地及时解决各族群众合理诉求。

  二是着力建设管理数字化的智慧城市。坚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搭建覆盖全区的“数字西夏”社会治理体系。

  三是着力建设民族事务法治化的和谐城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进”宗教场所活动。落实银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345”机制,创新“以房管人”服务管理模式,高标准打造了61个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

  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永远在路上。西夏区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全方位、宽领域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引领全区各族儿女守望相助,携手奋进,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大潮中,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篇章。(银川市西夏区委统战部供稿)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