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失的克孜尔壁画“回家”
来源:新疆日报 张海峰 发布日期:2021-07-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克孜尔石窟壁画:力士与耶舍 位置:第4窟左甬道外侧壁(中部) 收藏地: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赵莉在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书籍(图片均由赵莉提供)

  克孜尔石窟是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世界级艺术宝藏。让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回家”,曾是多少学者的梦想。近日,《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一书的出版,让我们距这个梦想又接近了一大步。

  作者赵莉是新疆龟兹研究院文博研究馆员,她倾30年心血,“找回”流散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并以数字化方式让这些壁画“重归”母体洞窟,让世人更为直观地看到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前世今生。

  对此,前不久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出版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一致给予高度评价:“这是罕见的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图像复原研究的成果。”“这是中国学者最新最全的对龟兹石窟壁画的研究成果。”

  国宝遇劫一度飘零

  克孜尔石窟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木扎提河(渭干河)北岸,明屋塔格山断崖上。克孜尔石窟大约建于公元3世纪,止建于公元8世纪至9世纪,是中国大型石窟之一,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群。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

  穿越一千多年的风霜,曾盛极一时的克孜尔石窟在历史的变迁中已千疮百孔。石窟中的雕塑(主要是泥塑)大部分已被毁,壁画则成为克孜尔石窟最丰富的遗存。现存洞窟345个,佛教壁画近4000平方米,题材繁多,内容丰富,极具艺术魅力。不仅蕴含着研究西域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也是世界公认的艺术宝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无力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饱受沧桑的克孜尔石窟遭遇了一场雪上加霜的劫难。在西方掀起的西域探险考察热潮中,俄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探险队接踵而至。他们以“保护”为名,将大批精美的壁画与雕塑从母体洞窟上分割下来,运往异国他乡。“只要能上去的洞窟,无一幸免。这是敦煌文物流失的同时,又一部中国文物的‘伤心史’。”赵莉说。

  艰难破解壁画谜团

  20世纪中叶,以黄文弼先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和以韩乐然先生为代表的艺术家对克孜尔石窟壁画流失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

  1992年,赵莉从新疆大学历史系毕业前夕,偶然看到一部关于克孜尔石窟的纪录片,被它的神奇深深吸引,主动要求到位于拜城县的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现新疆龟兹研究院)工作。当时研究所只有两排土坯房,晚上点蜡烛,饭菜缺油少肉,但这并没有让23岁的赵莉犹疑却步。“那时候,白天泡洞窟,晚上研读佛经。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内容都是佛经故事,我要从头学起。”赵莉回忆,“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

  1998年10月,赵莉接待了一位远方来客——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玛丽安娜·雅尔荻兹女士。

  看到一个个洞窟中的斑斑斧锯疮痕,像一块块带血的伤疤,玛丽安娜·雅尔荻兹久久沉默,当她面对壁画被揭取一空的第83窟时,终于爆发,用英语大声说:“可耻!”

  从那时起,追寻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念头就深深扎进了赵莉心底。

  寒来暑往,赵莉完全沉浸在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世界中,每天一个人泡在阴冷的洞窟里,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千疮百孔的壁画,一坐就是大半天。“只要一进洞窟,我就‘入境’了,忘了一切。”赵莉笑道。

  她踏遍克孜尔石窟,记录、测量被剥离壁画的痕迹,然后与手中的流失海外壁画图片一一比对核实。研读佛经,让她了解到不同佛教流派壁画的区别,其绘画表现、艺术风格、色彩运用等都需潜心研磨;除了佛教意味,壁画中所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密码,更需一点点破解。

  2002年9月,赵莉赴德国柏林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在印度艺术博物馆(现称亚洲艺术博物馆),当她见到德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悲欣交集、兴奋不已。随后,她在印度艺术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工作了一周,大致了解了德藏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情况。这一次,她真切感到离4年前自己立下的目标近了。

  回国后,赵莉专门去上海同济大学进修了一年德语。2012年,她终于获得访学德国一年的机会,但这时她又面临着家庭困难:丈夫是现役军人,父母年老体衰,年幼的女儿无人照管。最后,赵莉只好带着五岁半的女儿来到德国。

  强烈的使命感让赵莉每天都超负荷工作。她独自一人在博物馆地下室库房,对馆藏克孜尔石窟壁画进行测量、拍摄、文字记录,夜以继日。巨大的压力让她一度患上重度抑郁症,不得不中断工作,回到乌鲁木齐治疗后,才终于完成访学任务。

  “尽管很艰辛,但我对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克孜尔石窟壁画进行了彻底调查与测量,查阅了德国探险队历次考察的文字档案与图片资料,特别是看到了尚未公布的一些材料,收获颇丰。”赵莉兴奋地说。

  在德国的巨大收获让赵莉寻找流失壁画的步伐加快了。接着她又去了俄罗斯、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8个国家,“我像寻找丢失的孩子一样,不放过任何流失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线索和信息。”赵莉说。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克孜尔石窟已成为赵莉生命中的一部分,她说:“多少回我小心翼翼地测量、记录、拍摄这些保存在异国他乡博物馆里的精美壁画;无数次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块块壁画,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个克孜尔洞窟。当一块块壁画归位,一个个谜团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有时在梦中都能笑醒。”

  流散壁画数字归位

  2015年,《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一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当初才复原了200多块壁画,5年之后,复原壁画多达400多块,整本书的体量增加了一倍。”赵莉很自豪。

  今年5月,当上下两册、800页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终于面世,学术界一片赞叹。

  《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收录图版1200余幅,涵盖44个洞窟。书中图版包括了石窟壁面被剥离壁画后的现状图、脱离了石窟母体的壁画图、流散壁画的原位缀合图等。赵莉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数字化技术,让流失壁画“回归”母体洞窟原位、对残破壁画进行整合“复原”,恢复壁画原貌。二是壁画真实内涵复原,在流失壁画“回归”原位后,壁画表现的内容就能完整准确解读了。

  赵莉介绍,很多壁画并不是发现后就能准确归位,而是经过反反复复核实、测量,比对壁画内容和绘画风格,然后才能复原“回家”。有些壁画常常是复原之后又被推翻,重新再来求证。也是因为她太熟悉克孜尔石窟壁画,才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让大部分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找到了“家”的原位。

  克孜尔石窟见证了新疆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的历史事实。专家认为,《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是对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研究专著,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此生足矣。”赵莉非常欣慰。

《新疆日报》(2021年7月30日 A0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