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寻踪摩尼教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李寅峰 发布日期:2021-07-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金庸小说中,明教是神奇的存在——教派内,有一众亦魔亦人、亦冷亦热、亦爱亦恨的武林高手。从来不曾想到,在泉州,居然会与明教偶遇。

  最早听说草庵,大概在10年前。当时,泉州一位朋友神乎其神地讲,晋江乡下有座小小的庙宇,是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址,供奉着一尊宋元时代留存的摩尼光佛石刻造像。摩尼教又称拜火教,公元3世纪诞生于古波斯,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唐朝后称为明教。

  朋友还大致介绍了1991年这座草庵如何震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另外一位朋友更是讲述了一个传言:有专家提出,鉴于草庵摩尼教遗址的独特性、世界性和历史性价值,赠送一尊规模可观的金佛像给当地百姓,替换出这尊雕像用于研究,却被当地老百姓断然拒绝。

  朋友是人文学者,他的介绍虽然不是史料,我也信了90%。但草庵在泉州僻野之地,且远不如开元寺、洛阳桥、九日山、惠安女、铁观音等数十计当地文化印记名气那么大。特别是对于一条街上如来、真主、妈祖、关帝并存千百年的泉州来说,民间信仰比比皆是、见怪不怪。我曾被朋友带着去看过全国唯一一座解放军庙,供奉着几位解放军战士。当年,战士们牺牲生命从炮火下救出一位小姑娘,她长大后建庙纪念恩人,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前来祭拜。也去过安溪清水岩,那是清水祖师信仰的圣殿。

  总之,到草庵,差不多是在我第七八次去泉州时才落实的行程。

  车抵晋江华表山山脚,抬眼望去,便可见山腰处小小的草庵。规模虽小,但闽南古厝建筑的红砖红瓦、燕尾飞檐倒也格外醒目。

  草庵很小,这在我预计之内。但令我诧异的是,草庵完全没有草。原来,宋代初建时,当地信众筑草为棚、供奉教主。元代时,便以石材建庙,但草庵的名字延续至今。

  拾级而上,进入正殿,可见这古厝后半身完全借助了山体,元代的石梁、石柱坚挺地把山体和屋顶、前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人工建筑。那尊雕凿于1339年的摩尼光佛,端坐于正面山壁上的圆龛中。圆龛并不深,目测大约30厘米左右。但是凿得很圆,象征日形、月形,与摩尼教崇拜日月的义理吻合。造像也并不高,大约1.5米左右。但面相光润丰满,庄严却不冷峻。较为醒目的是,宽袖僧衣的边缘、褶皱处,以鲜红的线条描绘,与造像身后18道背光的波状线条呼应、相融,简明却很是栩栩如生。

  看着那鲜红的18道背光,不由得想到了金庸小说中的光明左使、光明右使。这“光明”之义,曾经是多少明教教徒为之笃信、追求的呢?

  在我掏出手机准备拍照时,旁边一位老奶奶伸手阻拦,她说,把佛拍到手机里,手机又装到兜里,那是对佛的不尊。我欣然收手,不由得想到一尊金佛置换这尊石佛被拒的传言,瞬间信了。

  正殿外山体上有摩崖石刻,“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十六个大字的摩尼教教义信条《劝念》依然清晰。据说金庸先生八旬之年专程前来时,这十六个字吸引了他的关注。也据说,金庸先生曾表示,“草庵的存在正好说明,明教不是我杜撰的。”

  在草庵遗址前方20米处,有一处文物挖掘遗址,展示着此处曾出土的宋代“明教会”黑釉碗的图片。

  史料记载,摩尼教约公元6-7世纪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后由新疆传入唐朝长安。9世纪,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展,“番客”们把各种外来文化以及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宗教传入泉州。几经历史轮回,14世纪后,摩尼教逐渐走向消亡。

  但无论怎样,草庵保存至今,摩尼光佛,还活生生存在于泉州百姓生活之中。

  世界遗产,草庵当之无愧,拥有草庵这样22处同等级别历史遗存的泉州,更是当之无愧。

《人民政协报》(2021年7月30日 9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