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遗保护进一步提上“快车道”
来源: 本报记者 周芳 发布日期:2021-08-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准确把握新时代非遗保护的历史方位和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遗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将非遗保护及传承发展进一步提上“快车道”。

  锅庄舞、弦子舞、热巴舞等是流行于藏族聚居区的民间舞蹈类型。图为西藏群众在跳传统舞蹈。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我国非遗资源灿若星河,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更是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共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6月全国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发布,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557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已经建立,一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

  “但与此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些项目的传承存在困难,依然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保护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政策保障力度和机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国非遗保护和利用的整体水平与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的地位还不相称,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差距,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顶层制度设计。”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是就事论事、以自我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而是事关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的大事。《意见》正是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非遗保护的目标、任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说。

  纳西族东巴画亦字亦画,因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征,被称为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新华网李宁摄

  提高保护传承水平 彰显时代价值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必须努力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战略性资源的重要性,要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切实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说。

  “《意见》中提到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非遗保护传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是对于非遗保护传承提出的新的重要要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理论家向云驹认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透过我国迄今为止的非遗清单,不难发现,其中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数量可观: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5项,占37.5%;在23个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民族地区有11个;在全国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少数民族遗产项目占1/3。

  “总的来说,无论在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我国非遗的整体景观和文化形象都是多元一体的,它是多民族互相融合、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结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可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举措之一。”向云驹说。

  日前,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此次《意见》也提及,要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杨红看来,“活态存在、特色鲜明的非遗是国家文化公园承载和传递的中华民族智慧和审美的独特内容。”杨红建议充分发挥地域覆盖范围大、惠及人群广、国内外认知度高的优势,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传承、展示和体验非遗的重要场景,体现非遗时代活力,彰显时代价值。

  在贵州省赤水市一家竹编作坊,一名竹编艺人在编制果盘。王长育摄

  强化区域性整体保护 营造良好氛围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已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意见》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建立30个文化生态保护区、2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一决策部署,明确要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此外,为积极应对城镇化发展对非遗保护带来的挑战,涵养文化生态,培育孕育非遗生长的土壤,《意见》还提出要将非遗保护与村落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反过来看,非遗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相关区域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质,这种文化对于当地群众品性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对于游客则具有吸引力,是促进区域文旅融合的重要推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表示。

  时下,各地正在兴建的非遗体验馆,对于传播非遗的社会价值、营造良好保护氛围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为此,《意见》对非遗传承体验设施的建设类型、主要功能等作出规范,提出要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承体验设施。

  “‘从民间来,到民间去’。建设好各类、各种形态的传承场所,以及与非遗相关的文化空间极为重要,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局面。”苑利说。

  北川羌绣色彩艳丽明快,构图严谨大胆,体现出千年羌族文化的沉淀。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