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山海,用青春书写新时代荣光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07-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蝉鸣声起、夏意渐浓,又到了毕业的季节。

  近日,各高校陆续举办线上线下毕业典礼,定格莘莘学子美好记忆。

  回望走过的足迹,每一步都镌刻着奋进与激情。展望未来的旅程,他们将奔赴山海,把知识和热爱、梦想和勇气装进行囊,在青春新赛道上与时代同频共振。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个身影正阔步奔向灿烂的明天。本文聚焦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毕业生,聆听他们最难忘的青春故事,与他们一起迎接崭新的未来!

  ——编者

 


  

  白晨宇:热爱与坚持

  □ 黄子轩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毕业照。

  对于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2018级本科生白晨宇来说,“热爱”是他大学四年的代名词。

  大一刚入学时,白晨宇得知学校艺术团主持分团正在招新,从小爱好表达的他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大学里,不是只有专业学习、竞赛和科研,还可以在艺术中和朋友一起追寻梦想。”白晨宇说。

  4年间,“向祖国报告”首都大学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颂会、第三届北京高校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比赛、国家民委科普讲解大赛……几十场大型活动成为他青春时光里不可磨灭的回忆。

  在艺术团,白晨宇不仅学习了不少技能,还认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虽然排练演出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因为热爱与团结,大家总能一起找到答案。”在白晨宇看来,艺术团像是他大学生活的另一个家,在这里,他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去年,白晨宇作为献词团成员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向党和祖国献礼。当站在天安门前的那一刻,他看着党旗高扬,几个月的辛苦付出全都变成内心的自豪。“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我要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他说。

  追逐艺术的同时,白晨宇也从未懈怠学业,如今,他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因为热爱,岁月不再漫长,前路不再迷茫。科研与艺术都需要热爱与坚持,我会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把最初的热爱,变成一生的方向。”白晨宇说。

 

  欧阳鹏:幸有良师如明灯

  □ 张文静

欧阳鹏(左)与导师杨胜韬合影。

  穿上硕士服,按下相机快门键,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2019级研究生欧阳鹏今年毕业了。

  尽管研究生生活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身边有良师益友的陪伴,欧阳鹏感到自己很幸运,“在西南民族大学读研期间,我很庆幸自己成为了杨胜韬教授的学生。杨老师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不仅传授我们知识,更教会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欧阳鹏说。

  陪伴,是老师给学生最好的关爱。欧阳鹏记得他刚入学时,只要他们在实验室,杨胜韬都会抽出时间去陪伴他们。让他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杨胜韬老师在另一个校区开会,结束时已经下午6点了,但他依然花30多分钟驾车回到实验室,只为看一眼我们,怕我们有什么需要解答的问题。”

  “诚信是科学家的生命,实验可以失败,但是坚决不允许在实验报告上有丝毫造假!”杨胜韬常常这样教导学生。在生活中,他和蔼可亲,对待学生像是朋友;在科研上,他要求严苛,一丝不苟。

  毕业之际,欧阳鹏的论文却出了一些麻烦,甚至有实验需要全部重做的可能。他立即给导师杨胜韬打了电话,“听到杨老师的声音,我的心瞬间安定下来。”欧阳鹏说,在杨老师的带领和分析下,他找到了思绪,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

  “正是导师对学术的执着与热爱,教会我今后面对科研要保持一份踏实的心性。”欧阳鹏说。毕业后,他将前往西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科研路上追光而行。

 

  贾羿泽:让温暖传递,将爱心延续

  □ 赵羽升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毕业照。 (本版照片均由各学校宣传部提供)

  这些年,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8级本科生贾羿泽一直努力着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好事。

  贾羿泽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个边陲小镇,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十几年的求学之路上,国家助学政策一直为他保驾护航。“饮水思源,应当心存感恩。我想带着我所学习的知识,到西部去,传递温暖、延续希望。”

  大二那年,贾羿泽报名参加了学校高级团校支教生理论培训班,在培训班中第一次了解到支教知识和教育理论。“理论素养的提升和技能的储备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我对支教生活更加向往和期待。”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贾羿泽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西藏分队队长。

  这一年里,他收获颇丰——与支教团16名“战友”共同设计、讨论“笔友计划”志愿者的招募方案,前往光谷实验中学进行教学实习,参加“青马工程”研究生支教团专项培训班,筹备研支团10周年纪念活动……他们的心里都有同一个目标:为祖国西部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对于贾羿泽而言,毕业不是终点,而是实现梦想的起点。几个月后,他将和队友们启程前往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中学,奔赴期待已久的支教之旅。

 

  王北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 子成

大连民族大学学生毕业照。

  “大三下学期,我站在校园象牙塔和社会的分界线上,思考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我需要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王北宁说。

  被就业和毕业压力同时包裹着,王北宁对未来感到迷茫。彼时,学校老师和室友给予她诸多鼓励和帮助,“班导师常常对我说,一定要有拼搏的勇气,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室友与我在宿舍里互相鼓劲,我们相约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并肩而行。”

  满载着期待与祝福,王北宁决定先到一家杂志社实习。实习期结束后,王北宁决定投身到当下颇为热门的新媒体行业中。她每天时刻关注着学院就业群、学校就业网、招聘公司官网以及各类求职公众号的动态,“只要岗位匹配我都会投,不放过每一个‘上岸’的机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毕业答辩结束后,她顺利通过厦门一家传媒公司的面试,即将走上文案策划的工作岗位。

  “这份工作能带给我持续的成长,我相信,作出正确的选择,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我能拥有更好的未来。”王北宁说。

 

  孟祥和:为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 王希民

  “我们所从事的民族信息技术研究,既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发展,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进入信息化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这是民族大学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孟祥和至今仍记得导师于洪志的这席话。

  研究生入学后,孟祥和便加入了导师于洪志的科研团队,并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持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年来,于洪志一直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文字软件产品,为民族语言信息处理和交换、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于洪志教授虽已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活力满满,对科研工作有着极大的激情。”从硕士到博士,孟祥和一直在于洪志身旁工作和学习,潜移默化中也养成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

  在于洪志的悉心指导下,孟祥和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顺利毕业。

  毕业后,他将继续留在西北民族大学,为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

 

  杨沛杰:我与图书馆的这四年

  □ 冉俊漫


杨沛杰在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前留影。

  “暑假里我还想多看看书,为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做准备,最近在看《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学生杨沛杰在谈及近况时表示,之后他将前往南开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深造。

  2018年,杨沛杰选择应征入伍,把满腔热情转化为报国之志。

  杨沛杰一直对书籍和图书馆有着很深的感情,“在部队时,第一年只有周末能抽出时间看书;第二年就好多了,我每天中午看半个小时,晚上连队熄灯后在阅览室学习,有时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就这样,部队里的阅览室成了杨沛杰的精神栖息所,“那时,《平凡的世界》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的精神向导。这两本书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让我更积极主动地融入部队的生活。”他说。

  两年后,杨沛杰退役复学,在部队里养成的阅读习惯,也伴随他一起回到校园。杨沛杰尤其喜欢图书馆的氛围,2021年他进入图书馆的次数达到1375次,位列学校入馆次数第一名。考研这一年里,在图书馆里“早七晚十”更是杨沛杰的常态。

  除了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外,杨沛杰还会阅读一些与党史专业相关的书籍拓宽视野,“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毛泽东传》,书中毛主席‘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的学习视野、‘立志高远,胸怀天下’的理想追求以及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都激励我要赓续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在党史专业学习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他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