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聚落:跨越海峡的百越之境
来源:中国民族报 金欣 发布日期:2022-07-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台湾宜兰县兰阳博物馆。 金欣供图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等地。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由于生活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高山族聚居村落的布局和建筑形式有所差异,但聚族而居的风俗习惯、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哲学,是其共同的文化特质。

  高山聚落:闽台同根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大致处于同一纬度,气候与地形极为相似,同时闽台地区多山,河网密布,丘陵是其主要地貌特征,形成了众多相互隔离的小流域。多样的山水地貌和宜人的气候环境哺育了拼搏进取的闽台儿女,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地域特征鲜明的闽台文化。

  一直以来,闽台两地人民在相近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形成相似的聚落空间形态,呈现出因地制宜的居所选址特质。

  受地形和流域的影响,高山族聚落多分布于沿河的低山丘陵和河积、海积平原处,具有典型的流域特征,聚落规模一般较小。沿海区域则利用优越的水运地理条件,聚落沿河道建造,便于交通出行及农耕灌溉。沿海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高山族聚落的环境适应性,聚落多建于山坡台地或平原高地上,且多背山面水。民居建造注重防潮、防水、防晒、通风,屋顶形制多考虑屋面排水,出檐较深,屋檐下留有活动空间。聚落中的建筑朝向也考虑到季风方向的影响,形成阻挡寒流、吸纳暖流的特点。由于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聚落民居多以石材为主要建造材料,内陆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亦促进了夯土木构建造体系的发展。

  干栏巢居:百越同源

  高山族早期民居样式丰富,有半穴居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石板屋等,其中最为典型、普及程度最高的是干栏式建筑,以茅草、石板、竹木为主要建造材料。

  台湾岛和海南岛受海洋气候影响,地热潮湿,物种繁多,因此高山族和黎族人民的生存环境非常相似。同时,黎族和高山族本就同属于古百越族后裔,他们从东南沿海的古百越地区迁徙到这两个岛屿上,经过不断发展和变迁后,仍各自保持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形式。无论是黎族早期的干栏式建筑还是高山族的干栏式住房,都具有明显的百越文化特征。

  高山族的干栏式住房通常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制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清代《番社采风图》中就描绘了高山族的干栏式建筑,其屋顶用树皮、茅草或陶瓦等覆盖,上层住人,下层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清代《重修凤山县志》中,也有关于高山族“居处, 屋名曰‘朗’。筑土为基,架竹为梁,葺茅为盖,编竹为墙,织蓬为门”的记载,这与黎族的干栏式建筑非常相似。

  寻根铸魂:当代建筑的多彩演绎

  在台湾地区,一些当代建筑吸收了高山族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从而表达出地景意向。建筑师多以建筑周边环境为设计出发点,建筑形体来源于山峦、大海、礁石等地景要素,使建筑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或成为地景建筑,或体现地形特质。以姚仁喜设计的兰阳博物馆为例,其以宜兰北关海岸一带常见的地貌特征单面山为概念,建筑本体为“山”,景观湿地为“水”,打造山水交融的建筑风格,用极简的几何造型重现兰阳的独特历史、文化与地形地貌。

  除此之外,台湾地区还有一些当代建筑将高山族文化元素作为建筑要素和创作来源,以各种方式融入建筑空间与活动场景。如位于花莲的高山族手工艺推广中心,以策展、文创、美食、音乐等方式,与现代建筑空间并置,彰显地域性特征的同时,也使高山族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可以说,高山族建筑文化是台湾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台湾地域化建筑设计与创作的重要来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高山族人民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与东南沿海地区人民同根同源的居住文化,共同构建了两岸人民的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项目号20VMZ008)研究成果。】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