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来源: 金欣 发布日期:2022-08-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云南大理张家花园。金欣供图

  白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等地,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明代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提到大理喜洲“民居皆四合瓦房”,可见白族民居合院式空间布局在明代就已成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白族民居吸收了我国北方庭院式建筑与南方楼台式建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建筑格局的院落式住宅,在空间布局、建筑构造、细节装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中最为普遍的院落形式,属于三合院的一种地方特例。“坊”为三开间两层房屋的意思,是白族合院式民居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构成单元。院落一般以家庭为单位,由正房、厢房、耳房、门楼、照壁、天井构成。

  位于大理古城的王家院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格局,照壁上的题字为王家家训“古槐及第”。住宅的正房与左右厢房合称“三坊”,楼下三间两暗一明,明间为堂屋,开间比其他两间略大,家庭活动及迎宾待客多在此进行。厢房多为卧房,耳房则多被用作储藏室、厨房等。楼下三间设置了檐廊,檐廊属于“坊”的一部分,进深约为房屋的二分之一。檐廊因采光好,成为休息、聊天的场所,同时还具有遮风挡雨、防止木质门窗受侵蚀的功能。通往上层的楼梯通常设于下层明间之后,二层则不建造走廊。楼上三间通常是连通的,不关门、不住人。中间的房间多用来供奉祖先和神灵,两旁的次间则作为储藏室。

  门楼是大门上方牌楼式的顶,照壁是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照壁比正房低,但比院墙高,通常以泥塑、彩绘、浮雕装饰,并书写诗词以传承传统文化和家风。修建照壁的本意是挡风遮阳,但发展至今已成为白族民居的文化标识。天井是由建筑和照壁围合产生的开敞空间,是白族人家聊天晾衣、休闲聚会的地方。

  “一颗印”与“四合五天井”

  在“三坊一照壁”的基础上,白族人依据家庭人数、经济情况,发展出“一颗印”“四合五天井”等四合院。喜洲古镇的严家大院,便是将多个这样的院落套连起来的深宅大院,照壁中央镶有大理石山水画,周围塑有展示白族人民勤劳和勇敢的传统民间传说“渔樵耕读”。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四季如春,多风,故房屋墙壁厚重。为挡风沙及防火,房屋设有高墙型小窗。因正房、厢房及门房皆连接在一起,房屋平面图接近正方形,如一颗方印,故得名“一颗印”,又名“窨子屋”。与标准的“三坊一照壁”相比,“一颗印”的平面布局更加紧凑,四周闭合,天井面积较小,不仅节约用地,还能很好地适应四季温差小、风大、阳光强烈的气候特点。

  “四合五天井”是一种比较标准的四合院形式,在“三坊一照壁”的基础上,用四坊围合,加上四角的耳房,形成一大四小五个天井。各漏角的天井根据耳房功能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辅助区,并与中间的大天井相连。例如入口天井可设置影壁、假山水池等,厨房小天井则可晾晒食材、堆放柴火等。若省去漏角,将房屋连通,且修建走廊,则称为“走马楼”。顾名思义,就是指走廊四周连通,甚至骑马都可以通过。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无论是“三坊一照壁”还是“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式,都体现出白族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黄帝宅经》中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白族民居建筑的选址靠近水系,平面布局强调稳定性,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平衡”,视天地、宅、人为整体,追求人与建筑的相互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白族民居中,天井是主要活动空间,白族人通常在此种植花草树木;照壁建构起私密空间,同时起到遮阳挡风的作用,是人对场地自然环境的回应;整个合院则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的和合理念,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

  云南独特的气候与地形条件孕育了白族灿烂的历史与文化,也造就了白族民居与其他地区民居“和而不同”的特质。同为合院式建筑,白族民居与北京四合院相比,空间布局较为紧凑,没有规模宏大的院落与中门。同时,由于云贵地区气候干燥,白族民居多为一进院落,区别于苏州民居为了通风避湿、多进式布置的院子、天井和敞厅。但“一颗印”与“一进院落”的皖南民居极为相似,“三坊一照壁”与彝族的“三坊一线天”也很相近,纳西族也有类似的合院式建筑形式。总的来说,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动力,但崇尚与自然高度协同,尊重自然的文化精神,实现“天人合一”的人居理想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追求。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项目号20VMZ008)研究成果。】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