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论中华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温奉桥 发布日期:2022-12-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天地人生:中华传统文化十章》 王蒙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著名作家王蒙。 单威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园地里一朵璀璨的奇葩。今年10月,著名作家王蒙推出《天地人生——中华传统文化十章》(以下简称《天地人生》),再一次引发广泛关注。

  《天地人生》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宏观性、本源性命题,分为生死、天地、三才、混一、文治、修身、美德、君子、劝学、风度十章,提炼、阐释了中华文化一系列重要的精神标识和价值精髓,是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的提炼,堪称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王蒙版”读本。

  深入浅出,入情入理

  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讲明白

  王蒙在《中国人的思路》一书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到欧美一些地方做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一个国外听众发问说:“你们经常讲中国文化是如何‘博大精深’,能不能告诉我们,怎么个‘博大精深’法?”这位学者回答说:“既然是博大精深,也就无从讲起,没有办法讲。”

  也许是不甘于此,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出于一种自觉的文化使命感,近十余年,自《老子的帮助》始,王蒙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谈“孔孟老庄列荀”诸子的著作,并将其视为创作的“第二个战场”。在这些作品中,王蒙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探源式阐释,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先生在读了《老子的帮助》后,曾给王蒙写信:“你胆子太大了,把老子的天机都泄露了。”由此可见,王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悟之精、体味之深。

  近年来,王蒙相继出版了《中华玄机》《中国人的思路》《中华文化:特色与生命力》《天地人生》等著作,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色、要义等宏观命题,深入探析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影响、焦虑、危机、重生与新的自信,提出了许多颇富时代感的新观点、新说法。例如在《中国人的思路》中,王蒙从汉字说起,讨论中国人的整体主义、机变谋略、此岸性与乐生观念等,令人耳目一新。在《天地人生》这部新作中,王蒙紧紧抓住生死、天地、修身、美德、劝学等十大核心概念来展开,这当中的每一个话题,几乎都与生命个体息息相关,是每个人都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此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与之互通、互动,共情、共鸣。

  对于传统文化,要做到深入浅出,说得明白晓畅,难;要往入情入理里说,则尤其难。王蒙谈中华传统文化,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用通俗晓畅的语言,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讲给普通人听,这一特点没有十二分的功力,实难做到。

  如何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六经注我”“贯通先生”“比较视野”

  王蒙谈中华传统文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经验主义、审美感悟的方法来谈,即“六经注我”。“化深涩为人情事理,洞明练达,新鲜有趣”,这是王蒙写作的本色,更是他的“独得之秘”。

  以《天地人生》为例,这部著作熔铸了王蒙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可以说,是以他丰富的人生经验——文学经验、社会经验、政治经验为依托和底本,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行的一次互动式解读。书中有诸多金句,无不凝结着王蒙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和智慧感悟。如论辩证法则:“不要怕挑战,不要怕坏人,不要怕失败,不要怕含冤。有了这些了,也就快到你振作发光的时刻了。”论学习:“人生是自学所造就的。人最重要的老师是明显成长了、更加渴求成长的自己。”论人生乐趣:“应该做到的是,随着自身人格的发展完善,终于感到,修身才是人生的第一大享受。”

  王蒙谈中华传统文化,庄严、从容、明朗。他追求的是文化与生命的互通互解互证,处处体现出对生活、对现实、对人生的珍爱和呵护,闪耀着温暖润泽之光。例如,在谈及庄子的“乐死”观时,对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做法,王蒙表示“不近人情,令人反感”。王蒙在《天地人生》中,谈的虽然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生概念、根基概念,但又时时不忘与现实生活贯通,因为他深知,生活、存在才是文化的主体。《天地人生》因其合理合情合常识,故入耳入目入心,可信可亲可敬,就如王蒙所言,“这是一本努力让文化回到生活的书”。

  《天地人生》充分体现了王蒙“贯通先生”的本色。在谈及中国人的生死观时,王蒙从儒、道、释三家文化的角度展开阐释,最终达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贯通;同时,又旁及西方文化,将传统、现代、后现代熔于一炉。再如,他将儒家文化的“以礼治国”与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论”贯通,将老子、孔子的自律自由观与毛泽东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贯通,将王阳明的心学与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贯通……王蒙还注意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与共产主义理想遥相呼应,《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与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存在内在联系。可以说,王蒙谈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做到了古今贯通、中外融通。

  王蒙的研究又处处渗透着文化比较学的视野。中华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是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文化体系。自觉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坐标系中考察、衡量、审视,是王蒙传统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鲜明特点。文化学者、文化使者(遍访7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曾经的文化官员三位一体的身份,决定了王蒙自觉的文化意识和开阔的文化视野。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王蒙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文化的“不平衡”理论和“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的观点。

  在《天地人生》中,王蒙将中华传统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多元背景下,既看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通性,更看到了相异性,从而更清晰和准确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特色和核心命意。王蒙谈中国人独特的天地观,中华文化的“尚德”“尚一”“尚同”特点,以及“修齐治平”的理想性和跳跃性,都是在开放的世界性文化视野中展开;王蒙在谈到黑格尔对孔子的不解以及伏尔泰对孔子的盛赞时,也是更多联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三人境界、使命和追求的不同。一言以蔽之,在王蒙看来,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正是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比较中产生和彰显。

  从传统文化的深处寻找精神资源,思考当代中国

  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积极有为、经世致用,王蒙谈传统文化,也是如此。王蒙研究传统文化的初衷,不是“学古怀古”,更不是钻故纸堆,而是“通今、证今、鉴今、明今、阔今、润今”,着眼于今天的社会和文化建设,着眼于当代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对接,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而,在展现、阐释中华文化形象的同时,强调激活和焕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这是贯穿王蒙传统文化研究的根本态度。

  王蒙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其根本命意在于让传统文化与当下世界实现对话、对接与互动,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助力。也就是说,王蒙从传统文化的深处来寻找和思考研究当代中国的依据和答案。

  王蒙曾言,我们讨论文化与传统,目的不是为了查核与校正古史古事古物古书,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之高雅,更不是要返回古代与先辈的生活方式,而是为了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当下。他在《天地人生》书跋中也再次强调,“我追求的是以古谈今,以中谈外、联系外,以传统帮助理解当今,帮助创造未来,以传统文化来理解与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实上,让传统与现实贯通,与新时代接轨,让传统文化成为当代的一种精神参照和精神资源,用传统文化照亮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精神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这也正是王蒙论传统文化的根本旨趣。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