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谈起
来源:中国民族报 毛雅琛 发布日期:2022-12-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海报。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和美学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艺工作者应如何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透过当下的优秀舞剧创作,我们也许能窥见一二。

  今年9月,“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揭晓,舞剧《五星出东方》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位列其中。两部作品或是让文物“复活”于舞台,以现代文艺视角阐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或是以舞为核,以诗为形,以画为神,串联出传世画作的“前世今生”。笔者以为,两部作品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情守望与当代表达,而这种表达的成功至少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承继与累积。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出土文物或是经典画作,都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国潮”的审美认同源于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因而国人的传统美学意识自持热度。其次是传播媒介和技术手段的加持。近年来,那些原本只在剧场演出的大型舞剧作品,经过电视平台和哔哩哔哩、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刷屏而成为“破圈”的爆款。最后是过去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联通融合。诗、乐、舞原为一体,当艺术创作打破时空格局,似乎也回归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统文化以极其鲜活的姿态登上舞台,同时当代人也在回望的过程中为心灵找寻到了诗意的栖息之地。就这三个方面来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可称为典范之作。

  《只此青绿》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作品自2021年8月在中国大剧院首演以来,在各地掀起了观演热潮。众多“青绿”粉丝千里追剧、跨城连刷,极大地颠覆了舞剧既有的观演格局。“青绿”现象正是当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深情回望。正如两位编导曾撰文表示,“它(《只此青绿》)蕴含着古与今、静与动、虚与实,是今人隔着悠长时空回望灿烂文化时感受到的浑厚与辽远,亦是来自中华文明源起之处的凝望与回响”。

  《只此青绿》首演之时,就以精致、唯美且极富文化内蕴的风貌和品质惊艳众人。首演“展卷人”纪念票亦别具巧思,票面有每位观众专属的“展卷人”号码、日期“辛丑年 丙申月”以及“感谢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递藏者”字样,令人深受感动。

  《只此青绿》的整体呈现有太多值得反复回味的精妙细节,其中尤其打动人的是作品的叙事聚焦、时空结构,还有诗化于结构与表演中的精神内核。在笔者看来,该舞剧采用了一种更适用于舞蹈本体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舞蹈肢体语言的编织,加之地面转台和空中轨道的精密装置,营造出舞台上流动的时间和流转的空间,表达了中国独特的赏画方式和作品的展卷主题。

  从叙事聚焦的角度来看,《只此青绿》以“展卷人”为第一叙事人称,“展卷人”既能在故事之中,又游离于故事外,哪怕是对于希孟的内心世界也能细致体察并感同身受。而“青绿”作为画作中抽象精神与具象形象的合一化身,成为古今时空的联结和见证,舞剧将《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和千年之前希孟即将完稿之时,层叠交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作品最后,在络绎不绝的游客中,希孟和“展卷人”隔着11米长的展柜遥遥相望,那一刻,千年的时光呼啸而过。

  《只此青绿》的重要价值不是在于对历史和画作的无限接近与复现,而是中国舞蹈人对《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作、对中国文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凝视与致敬,是新时代文艺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一次“双向奔赴”。

  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关于青绿山水,借用清代的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的表述,“其落墨时,务须气骨爽朗,施以青绿,方能从容岚气,霭然成活泼之地”。关于《千里江山图》,不只有青绿,更有山河,一眼千里,一眼千年,咫尺千里之趣,“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从绘画到诗词再到美学,举手投足间、水袖垂落间,是山的嶙峋气势和水的波澜跌宕。眼波流转间古今交错,观者看到的是中国人心中的丘壑与眉间的山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成纪在“何以‘破圈’:‘国潮’的美学资源与文化密码”论坛上曾表示,传统艺术的破圈涉及三个艺术问题,“一是将历史作为文物的艺术考古,二是将历史作为摹本的艺术复制,三是将历史作为意象的艺术创造”。笔者以为,《只此青绿》更贴近第三个层级,是关于画作精神图景的阐释和创造。由《只此青绿》延展至传统文化题材的舞蹈、舞剧创作,应关注、追求的便是这个层级。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真正回到历史的原初语境,但我们却能以文艺创作的方式与之接近,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表达、传播和弘扬。

  以文化为根,以舞蹈为媒,我们想要呈现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超越时间的、永恒的审美意象;我们一次次的回望,是对民族精神饱含深情的致敬与热爱。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