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选择, 同样精彩——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来源:中国民族报 周宛霖 王怡 李文一 王嘉怡 李雅楠 路浩源 发布日期:2022-12-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12月26日,为期3天的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落下帷幕。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474万,比2022年增长17万人。

  “考研热”持续升温,考研难度随之增加。去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率为24.22%,这意味着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起初我认为考研失败是件难以启齿的事,后来我想清楚了,失败有什么大不了?这只是漫漫人生中的小插曲,只要我努力过,就没有遗憾。”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熊同林说。

  许多学生和熊同林一样。面对失败,他们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迎难而上、不向命运低头,为梦想而拼尽全力。

  不惧失败

12月24日,考生前往考场。 罗鹏飞摄
 

  为了全身心备战考研,过去大半年,熊同林每天保持10多个小时的学习。“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事,有时我甚至有些恍惚,感觉时间已经停滞。”他说。

  考研难,难在这是一场对学生专业知识、时间管理、自律能力和意志力的综合考验。越来越多学生扎进考研的浪潮,竞争者众,选拔标准也水涨船高。

  第一次考研时,因为一门课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熊同林铩羽而归。本以为有了经验,“二战”会比较容易,没想到他的压力更大了。

  看着满桌的资料、演草纸,熊同林不禁问自己:“我能上岸吗?”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他:“答案只能你自己揭晓。”他决定坚持下去。

  上周,熊同林做完政治模拟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抬头望向窗外,今冬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他好像突然释然了:“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勇敢面对。”

  12月以来,奥密克戎成为人们生活的痛点。今年的考研,大部分考生都经历着新冠病毒或其他意外的侵扰。

  “即便是第二次考试,我还是会失眠。”大连民族大学毕业生戴夏超说,今年大家面临的困难比去年大得多,有人在临近考试前一周测试抗原阳性,有的人需要在不同的城市和考点之间奔波,还有的人无奈只能放弃。

  尽管面临着困难,戴夏超仍决定在“风暴”中出发,向着终点前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说。

  开考前,各地根据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的专项部署,采取“一类一策”组考模式,分类设置考场考点,全力以赴实现“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研考”。

  北方民族大学毕业生王子安报考母校第二学士学位考研。按照政策,像他一样的往届生需要提供居住证才能在网上报名确认。“因疫情封校等原因,许多人无法办理居住证,最后学校协调属地派出所,成功帮我们办好了手续。”他说。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让中南民族大学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张清压力倍增。但家人的支持、好友的陪伴,让她相信,坚持到最后,才有可能成功。

  “考试前我很少出门,担心自己‘阳了’上考场,会白费这一年的努力。”张清说,第一次考试专业课的失利,让她看到了自身不足。这一年,她重点复习专业课。有了清晰的方向,前行的脚步便更加坚定了。

  背水一战

 12月24日,工作人员在查验考生证件和信息。蔡琳摄

  去年夏天,当毕业生还在为找工作一筹莫展时,西北民族大学毕业生杨宁早早拿到了录用通知。大公司、离家近、不错的薪资待遇,让大家都很是羡慕。

  “入职后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想要深造的愿望愈发强烈。”一年后,杨宁提交了离职申请,希望能继续深造。“跨学校、跨专业、跨区域,我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她说,切断退路,才能一心向前。

  然而,困难比想象中更多。从图书馆到付费自习室,再到家中,她克服没有固定学习场所的困难;去自习室的路上遭遇车祸,她躺在病床上背单词、复习笔记……200多个日夜,每一次面对磨难,她都咬牙坚持。

  “即使结局不一定圆满,我也感谢做出这个勇敢决定的自己。”杨宁说。

  一手课本,一手录音笔,已是深夜。大连民族大学毕业生冯闻飞还在巩固白天学的知识,“我早上学习效率不高,所以选择在晚上加紧复习。”

  这是冯闻飞第3次考研。前两次他以极小的差距落榜,后来,他选择放弃与原专业相关的应用光学,转战生物与医药。

  两次失败对冯闻飞打击很大,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家门口发呆,但想到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冯闻飞决定再拼一次。“为梦想努力的人不可耻。”他笑着说。

  去年距离考研初试仅剩3个月的时候,北方民族大学毕业生陈妍才决定再次考研。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后,她决定报考会计专硕。

  决定了就立刻行动,时间虽短,但陈妍做好时间规划,10月底完成了数学和逻辑学一轮复习,11月开始听第二遍网课、练习真题,最后用半个月时间查漏补缺。

  “进入考场时,我的内心非常坦然,因为所有进度都在计划内。”陈妍说,最终她顺利进入复试,并成功被录取。

  新的起点

12月24日,一名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考生在考场上认真作答。曹正平摄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许多毕业生而言,执着于考研也许会成功上岸,但作为选拔性考试,考研必然会导致一部分考生落榜。这个时候,选择一条不同的方向和道路重新开始,也许会柳暗花明,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2020年、2021年,陈彤彤两次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失败。虽有遗憾,但陈彤彤不后悔。“原本我想好了继续考研,但我觉得不能闷头拉车,因为选择的方向有时更重要,毕竟我已经尝试了两次。”陈彤彤说。

  后来,陈彤彤选择调剂到福建师范大学读研,“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也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这场为期一年甚至数年的接力赛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不肯服输再战,有人选择创业、就业或考公务员……未来是荆棘还是坦途,他们并不知道,但勇于尝试的人,运气都不会差。

  每年毕业季,有一群人不找工作、不考研,常常在宿舍和创业园或工作室之间奔走。他们选择尽早步入社会,大连民族大学毕业生李金仓便是其中之一。

  2020年,李金仓在大连创办了某互联网服务公司。今年大学毕业后,他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中——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工业泄漏检测系统。“早些年我经历了一次工业生产事故,那时便暗下决心,要为大家的生产生活安全贡献绵薄之力。”李金仓说。

  “新一批大学毕业生都很勇敢,他们积极开启不同的生活方式。”大连民族大学某创业工作室负责人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从来不是单项选择题。

  几个月前,陈婷莉拉着行李箱,踏上前往邻县的列车。看着窗外的风景,陈婷莉百感交集。列车的终点将是她人生新的起点——她考上了公务员。

  2020年“二战”时,陈婷莉的目标院校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时,她备考了湖北省公务员考试。那一年,她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好在,笔试成绩没有辜负她的努力。

  当研究生考试复试时间与公务员考试时间冲突时,她毅然选择了参加考研复试,却不料名落孙山。“作为普通院校毕业生能入围‘985’大学的复试,我已经心满意足。”她说。

  第二年,陈婷莉参加了省公务员考试,并如愿以偿。知道考试结果的那天,陈婷莉异常平静。3年的寻路之旅,已经让她能平静地看待成败。“只要努力,好运总会来敲门。”她说。(本文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