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何雄浪 田雪 发布日期:2023-01-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促进各类人才投身民族地区乡村建设。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本土人才

  本土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教育培训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但乡村振兴本土人才需求缺口依然较大,需继续在教育培训上下功夫。

  围绕乡村振兴产业需求,积极开展现代农业技能培训。组织安排本土人才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专业院校、产业链相关企业机构学习深造,定期开展人才考核工作,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批充分了解本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懂得种植、养殖、园林设计等应用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

  支持建设农创客示范基地。集合当地素质技能较高的农业人才,成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聘请专家开展培训。通过发展新平台、普及新技术,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培养一批愿意扎根家乡,善于将现代农业技术、电商、文旅等有机融合的“农创客”“新农人”。

  例如,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结合当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需求,通过以师带徒、专项培训等方式,强化对本土人才关键应用技能培训,丰富人才“技能包”。鼓励乡土人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技术指导、培训等方式,将知识和技能送到田间地头,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盘活了本土人才资源。

  聚焦需求导向,精准引进外来人才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进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环节。民族地区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拓宽乡村人才来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和需求目录。要聚焦需求导向,锚定主攻方向,在摸清乡村人才现状基础上,制定乡村人才振兴规划,明确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推动“三农”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要深化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改革,提升乡村人才待遇。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等,深挖农村发展潜能,把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

  精准引进外来人才。要深入人力资源市场、高校开展点对点招聘,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乡村支教,为乡村基础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精准引进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解决农业技术瓶颈,让“人才链”衔接并推动“产业链”,实现人才资源高效配置。

  例如,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曼来镇以种植三华李而闻名。近年来,三华李果树频发白粉病、炭疽病等,影响了产量。曼来镇以救治三华李为需求导向,以云南省“万名人才兴万村”和玉溪市“百名专家扶百村”为契机,精准引进约170名农技专家,有效解决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瓶颈问题,激发了果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营造良好环境,全面释放人才效能

  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民族地区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释放人才效能。

  练就识才的慧眼。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拓宽基层干部的眼界和眼力,灵活制定衡量人才的标准,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建设。

  释放爱才敬才的诚意。要强化人才服务意识,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完善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村生活便利化水平,吸引人才留在农村。为人才提供方便、快捷、稳定的服务保障,不断增强其归属感、获得感。

  用好用活人才。要坚持广招英才、高效用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专业特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条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通过优秀人才评选、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选树乡村人才先进典型,引导乡村人才力争上游。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着力优化人才环境,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和交心谈心活动,关注人才诉求,有效解决实际困难,成立人才发展中心、返乡人才创业服务站,率先推行“延时服务”机制,为有意留博人才提供资金、项目等全方位服务,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博白县,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