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雕一凿里毛南傩面的匠心传承
来源:新华社 记者 黄浩铭、郭轶凡 发布日期:2023-02-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一把磨得锃亮的刻刀,一个布满凿痕的木墩,洒落一地的碎木屑……在摆满形态各异傩面的木制展架前,毛南族木雕技艺传承人谭建新正在专心雕刻毛南族的傩面。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谭建新制作毛南族傩面(2022年5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春节前刚交付了两套。在毛南族节庆活动中,傩面必不可少。”他说。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是毛南族的发源地。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谭建新是毛南族傩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傩面雕刻这项古老的技艺,已经在他家中传了六代。

  傩面,是环江毛南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毛南族男子成年的肥套仪式中,八方亲朋到访后,戴上傩面的师公以说、唱、跳、击鼓等形式,进行神秘而隆重的仪式,为男子还愿、感恩、祈福。

  在春节、毛南族分龙节等重要节日,傩面舞是庄重神圣又极具民族特色的庆祝仪式,象征着驱邪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谭建新的心中,傩面是集聚毛南族民族智慧和文化的艺术品。傩面简朴古拙的形态之下,承载的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传递的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和敬仰。

  “傩面有36副面具,每副面具对应着毛南族中流传的一个神话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他介绍,毛南族傩面分文、武、善、凶4大类36副72种面相,性格神态各有特点。这些傩面与古老的傩文化相结合,依照神话故事中各自不同的原型,通过神态展现出各异的性格,透着远古的神秘。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谭建新制作毛南族傩面(2022年5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傩面选用的是毛南山乡特有的牛恩木,制成的面具结实坚硬、不易腐朽。定好面具的尺寸大小后挑选一段适合的圆木,一分为二,取其一半,画线定工,开始雕刻。

  谭建新说,傩面雕刻在粗雕、精雕、上色几个大的工序之下,又分有斧凿、剖滑、画线、雕刻、打磨、晾晒、抛光、涂油等多个精细的步骤。不同的形象,在线条和刀法上有所区别,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活灵活现。“我对这些形象早已深谙于心,不用对照图片就直接可以刻出来。”

  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傩面。每张傩面都有各自的特征,有些是依据古时传下来的样貌复刻,有些则要在毛南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依据个人想象创作。一个人做一套傩面的半成品需要3个多月时间,在此基础上做成成品又需要2个多月时间。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谭建新展示制作的毛南族傩面(2022年5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除了在毛南族的肥套仪式中使用,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傩面作为艺术品进行收藏。2021年12月,谭建新被确定为毛南族木雕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他带了6名徒弟,并作为广西一些高校的特聘专家到学校讲解毛南族木雕技艺的各种知识。

  “我想让更多人认识我们的傩面,感受毛南族木雕技艺的历史和文化。”谈到新年的愿望,谭建新说,一直以来傩面的样式和模样靠的是一代代传承人口口相传,而他准备把每副傩面的形象制作成图案,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傩面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新华社)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