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西拉沐沦河上的民族团结进步丰碑
来源:中国民族报 启戈 发布日期:2023-06-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和巴林右旗界河段西拉沐沦河之上,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具交通、发电、防洪、治沙等功能的桥闸联建工程。这项兴建于1976年的水利工程就像一张巨网,连接农田、沙地和草原,滋润着上百万亩耕地草场。

  1958年,翁牛特旗委、旗政府启动草原灌区项目工程,在西拉沐沦河边修建了一条直达东部的干渠——幸福河。幸福河最初只有十几公里长,且都是土渠。每年冬春时节,风沙就会淹没渠道,用水时需要重新清理。西拉沐沦河取水口是用柳条、篱笆和着泥沙搭起来的简易围堰,到了夏天,如果上游暴发洪水,幸福河就会变成流沙河。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一场倾全旗之力进行的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大会战在1976年正式拉开序幕。

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者庆祝工程竣工。 来源:翁牛特旗委统战部

  工程建设之初,面临施工环境极其恶劣,资金、设备严重不足等难题。为了节约开支,翁牛特旗决定“自力更生,民办公助”完成工程建设。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奋力拼搏在工程一线,开展了七场工程会战,6000名劳动力投身其中。先后有25个公社(场)参与工程建设,粮食自己带,柴火自己拉,施工靠人力,30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全靠肩挑、车推、人抬。

  工程建设时,无论农区还是牧区,翁牛特旗几乎所有青壮年劳动力都参与了工程建设。大家来到工地,不说苦,不喊累,夜以继日战斗在工地。共产党员、工程指战员、共青团员身先士卒,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臂挽臂、手牵手,用身体挡住汹涌的河水,彰显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工程主体由24孔拦河闸、左右岸3孔进水闸、1013米土坝、600千瓦水电站及公路桥组成。为保证施工质量,施工队伍选拔出500多人组成“技工连”,分设电工、架子、模板、瓦工、混凝土浇筑、钢筋、机修、混凝土预制等十几个专业班。“技工连”克服交通不便、没有专业设备、专业人员不足等重重困难,历时14个月,完成了28扇钢闸门、14000米的焊缝焊接。在没有大型吊装设备的条件下,于1977年冬季用传统方法完成吊装任务。为解决施工排水问题,技术人员用竹板、钢筋做径,柳条编筒,用苇席、棕皮包裹井筒,确保70眼电动潜水泵昼夜运转。

  混凝土浇筑施工,是拦河闸施工的重要一环。体积最大的混凝土浇筑近500立方米,需要昼夜不停连续完成,在保证进度的同时,还要保证标号与强度。为此,技术人员用带有刻度的家用水桶控制每一罐的水量,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圆满完成混凝浇筑,完全达到工程施工的精细要求标准,工程块体全部达到设计标号。

  为了鼓舞士气,工程部成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各族群众一起创作了许多源于生产生活的文艺作品,如独幕话剧《报捷之前》、快板书《英雄会战合龙口》《增产节约好处多》、诗歌《咏西拉沐沦河沿岸风光》、表演唱《选镜头》《四大嫂参观闸门厂》、歌曲《幸福河》《战斗的岗位就是家》、群口数来宝《条条战线传捷报》等。这些内容来源于现实,由各族群众自编自演,为大家带来了欢乐。

  “奋战二年锁沐沦,育人建闸治沙海。”1978年8月,工程顺利竣工。

  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的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是当地第一个集灌溉、发电、养鱼、交通于一体的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带动牧区产生了四个第一:第一次种植水稻,第一次有了水力发电,由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供水的巴林右旗草原水库以及益和诺尔旁水库第一次发展渔业,通过海拉苏大桥的315国道第一次铺成柏油路。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发展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巩固了民族团结。

  悠悠河水,润泽草原。经过40多年灌溉滋养,昔日的荒滩如今稻花飘香。海拉苏不仅是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生产工程,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缩影,是矗立在西拉沐沦河上的民族团结进步丰碑。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