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大足举行中外专家共话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石窟寺文物保护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子荷 本报记者 吴艳 发布日期:2023-09-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举行。来自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挪威、英国等国家石窟寺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我国石窟寺资源富集的省区、直辖市,重要石窟所在城市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重要石窟寺管理机构有关负责人,齐聚重庆市大足区,共同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人类珍贵的石窟寺遗产。

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嘉宾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黄伟摄

 

  石窟寺是集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表明,水和风是石窟寺石刻类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加,进一步强化了这些破坏影响因素,加剧了石窟寺石刻类文化遗产的病害。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本次论坛旨在联合国际力量,以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务实的举措推动石窟寺保护,进一步挖掘阐释石窟寺的多元价值和丰富历史内涵,保护展示独具东方魅力的艺术杰作,激发弘扬石窟寺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为保护人类智慧结晶贡献力量。

  论坛举办期间,与会专家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这一主题,围绕气候变化下石窟寺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石窟寺科技保护关键问题与技术进展、石窟寺考古与多重价值挖掘、石窟寺监测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展开交流和探讨。论坛最后发布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方云长期致力于岩土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他表示,“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契合石窟寺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希望今后大家将先进的保护理念、保护技术、保护装备和保护材料,更好地与传统保护技术相融合,促进石窟寺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敦煌莫高窟陆续实施了一批本体保护、崖体加固、环境整治等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6922.13平方米壁画修复,29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并建立了完善的石窟监测预警体系。长期以来,敦煌研究院依托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逐步形成了古代壁画彩塑、石窟寺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石窟监测预警,石窟文物数字化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保护是做好石窟寺工作的基础,也是石窟寺传承利用的根本保障。未来,敦煌研究院将持续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的监测、研究,不断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确保敦煌石窟能够永久地保存下去。”苏伯民说。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认为,面对日益变化的气候环境和更加复杂的石窟寺病害因素,需要以跨领域、跨学科的视野,在保护理念、保护措施、保护技术、保护材料等方面与时俱进,以应对和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对石窟寺保护的影响,特别是要更加主动地做好常态化的预防性保护。“气候变化不仅会加剧文物损害或损毁的风险,更会加速文物信息的衰减。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石窟寺保护,不仅要重视其物质形态的保护,也要注重其历史信息的保存。”黎方银表示。

  龙门石窟研究院在数十年石窟保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创新理念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和构建石窟寺的保护研究、传承弘扬与展示利用。“我们立足高精度数据库建设,完成了最美观世音造像的数字化复原、海外回归古阳洞高树龛佛首原真呈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虚拟复位等多项国内首创或领先的数字修复项目。采取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展‘人民网+客户端’公开课、龙门文化故事进校园百场讲座、‘保护文化遗产 珍爱龙门文化’夏令营、‘云上龙门’直播等宣传活动,加大对龙门石窟历史文化内涵及研究院的宣传力度。”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说。

  阿富汗考古学者穆罕默德·阿里·胡赛尼·亚尔介绍说,过去18个月里,在中国的资金支持和阿富汗信息与文化部的努力下,巴米扬古迹和石窟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具体举措包括为巴米扬信息和文化办提供必要设备,在“大佛”和“戈尔戈拉城”遗址设立合适的售票点,为石窟安装大门等。“目前,巴米扬文物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许多自然和气候因素的问题。如巴米扬山谷每年有五到六个月被积雪覆盖,随着气候变暖,积雪融化,雪水会渗入洞穴,破坏壁画和雕塑;近两年阿富汗地震频发,夏季旱涝无常,对石窟保护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等,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应对。”穆罕默德·阿里·胡赛尼·亚尔说。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