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三交史|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民族报社合办】“至元通行宝钞”铜钞版:元朝应用纯纸币流通的见证
来源:中国民族报 姜仕炜 发布日期:2023-09-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博物馆,藏有一件元朝“至元通行宝钞”双面铜钞版。钞版两面均有黑色油迹污秽,经清洗字迹可辨认清楚,应是该馆征集入藏。钞版黄铜质,黑漆古包浆,长方形,长27.5厘米、宽19.5厘米、厚1.3厘米,重3150克,钞版一面为贰贯面值,另一面为伍佰文面值,背面四角有穿孔。宝钞两面形制格局基本相同,横额自左书有汉字“至元通行宝钞”,两侧有内向对称的宝珠火焰纹,额下四围饰龙凤云纹花栏。花栏面宽2.6厘米,背宽2.8厘米。

至元通行宝钞钞版。姜仕炜供图

  贰贯版面的版心长26.4厘米,宽19.4厘米。版面栏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中间横书“贰贯”两个大字,并绘饰贰贯钱币图样两串,每串为10朵,分为4行竖立并列。图案两边,各有竖槽壹条,高6厘米,宽1厘米,深5毫米。左边竖槽下面是“字料”二字,右边竖槽下面是“字号”二字。竖槽是在铜板上雕凿而成的,凿痕累累,清晰可见,应是元朝“至元宝钞诸路行使”八思巴文字的地方变成了两条长方形的竖槽。对这两条竖槽,有三种假设:第一种认为这是一种预防盗印的措施。把两行八思巴文做成活字,在工艺上是可行的,因为宋代毕昇已发明活字印刷,好处是三人到场方可开印,能有效防止私印。第二种假设是雕版人在雕字时由于不熟悉八思巴文或出现了失误,把这几个字刻错了,作为一种补救措施,遂做成了活字。第三种假设是钞版存在铸造缺陷,出现了砂眼和气孔,做成活字也是一种补救措施。至于哪一种假设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有待新的史料来验证。

  版面下部自左直书行钞令10列。第一列:尚书省;第二列:奏准印造至元宝钞宣课差发内;第三列:并行发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第四列:宝钞库子攒司;第五列:印造库子攒司;第六列:伪造者处死,仍给犯人家产,首告者赏银伍定;第七列:至元年月日;第八列:宝钞库使副;第九列:印造库使副;第十列:尚书省提举司。

  伍佰文版面四角有穿孔,版心较贰贯版面略小,版心长24.7厘米,宽16.4厘米,亦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中间横书汉字“伍伯文”3个大字,亦绘饰有伍佰文钱币图案,由花朵堆叠组成,钱串纹饰对称。面额和钱币图案两侧均为竖行八思巴文,右侧为“至元宝钞”,左侧为“诸路通行”。“至元宝钞”八思巴文下面横书“字料”二字,“诸路通行”八思巴文下面横书“字号”二字,“字料”和“字号”上方又分别雕刻有字,下部行钞令与贰贯版面相同。又因该钞版长期锈蚀,铸版上沙眼较多,少数字迹难以辨认。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发行了中统宝钞,1287年改造至元宝钞,并规定禁止黄金、白银和铜作为货币流通,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应用纯纸币流通的国家。“至元通行宝钞”铜钞版于1287年颁行,至今700余年,历经战乱和自然损耗,存世极为稀少,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研价值。

  元朝纸币是借鉴唐、宋和金朝纸币的产物。早在唐朝,我国就出现过纸质“飞钱”,宋朝曾使用“交子”与“会子”,金朝也发行过“交钞”。元朝纸币在借鉴唐、宋和金朝纸币的基础上,将纸币发扬光大。

  在元朝,纸币的地位空前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元钞是元朝的主要货币,完全取代了铜钱的地位。尽管元武宗时期短暂铸造过“至大通宝”和“大元通宝”铜钱,元顺帝时也铸造过“至正通宝”,但综观整个元朝,主要通行中统钞和至元钞,这正是元世祖忽必烈成功统一全国钞法、改革币制的结果。二是发行量大,流通范围广。元朝疆域广阔,纸钞的发行量和流通范围为宋、金所不及。三是全域范围内强制流通。元钞的流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是元朝政府强制流通的结果。即使是在边远地区,也设立了交钞提举司,一律通行交钞。

  元朝钞法开创了世界上大范围纸币流通制度之先河,在元朝统治所及的地域内全境流通,其流通量之大,流通范围之广,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没有先例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对这种纸币流通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纸币的制造,无论它的规格和认可手续,都和真正的纯金币或纯银币那样郑重可信……这种纸币大量制造后,便流通于大汗所属领域的各个地方,没有人敢冒生命的危险,拒绝支付使用。他们的所有臣民,都毫不犹豫地接受采用这种纸币,因为无论到任何地方营业,都可以用它购买他们所需的商品,如珍珠、宝石、金银等等。”这种大范围的流通,方便了元朝广袤疆域内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与往来,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与融合。但也需要看到,元后期宝钞在管理、流通中出现了很大问题,显现出“钞”的历史局限性。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