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旅融合,推动内蒙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海荣 康建国 发布日期:2023-11-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乌海湖与沙漠相连,形成“半湖碧水半湖沙”的美景。图为国庆假期,游客在内蒙古乌海市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游玩。 新华社发

  黄河在内蒙古境内全长843.5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1/6,从西向东流经阿拉善、乌海、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7个盟市51个县(旗、区)。这片广袤的区域是黄河流域唯一汇集髙原、草原、平原、湿地、沙漠、戈壁、山峦等多种地貌的地理单元,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通道、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典型区域。要立足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化文旅融合,扎实推动内蒙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用好优势资源

  内蒙古黄河流域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禀赋,为内蒙古黄河流域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文化方面,有萨拉乌苏遗址、乌兰木伦遗址、成吉思汗陵、阴山岩画、河套灌区、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南海子码头遗址、赵长城遗址、五当召、北魏武川镇遗址、集宁路古城遗址、明长城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民歌、古如歌、查玛、漫瀚调、爬山调、抬阁、二人台、沙力搏尔摔跤、蒙古象棋、蒙古族驼球、牛羊肉烹制技艺、蒙古族养驼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自然方面,有草原、戈壁、沙漠、山峦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是优质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内蒙古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业是内蒙古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的重要载体,能有效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可以说,文化旅游业是真正的绿色产业,也是民生产业,是内蒙古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旅融合,有助于各民族在交往中相互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增进认同,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夯实思想根基。

  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黄河文化传播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彰显文化精髓、深刻内涵,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表达力和影响力,为各族群众提供文化滋养,增强文化自信。

  有助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是内蒙古肩负的重要使命。深化文旅融合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模范自治区”的内涵和外延,把内蒙古各族人民心向党的红色基因赓续传承好,把内蒙古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和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发扬光大。

  深化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讲好黄河故事。文化赋予了旅游更强大的生命力,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做好文化资源的显化、活化、转化,是深化文旅融合的关键所在。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不仅是吃住行的高质量,还应该是精神生活的高质量。要深入挖掘阐释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要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使文化建设成为推动内蒙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把内蒙古黄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旅游发展中,实现文化优势向旅游优势的转化,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打造旅游精品。要科学分析旅游资源、市场和区域环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选定重点区域,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开发重点产品、打造精品,带动文化旅游业整体发展。要积极建设内蒙古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风情走廊,开发骆驼文化、河套文化、万里茶道等特色旅游线路。

  用好非遗资源。要深入挖掘剪纸、泥塑、芦苇画、毛绣等非遗内涵,推动非遗资源融入景区食、宿、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通过展示、科普、研习、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和消费业态。将漫瀚调、古如歌、爬山调、乌拉特民歌、鄂尔多斯婚礼、筷子舞等非遗资源引入景区,使景区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

  强化科技支撑。要着力开发适应自然环境、旅游方式的智能装备,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和普及,推进文旅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以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王海荣,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康建国,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李翠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