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集》与元好问的诗史深情
来源:中国民族报 左志南 杨鹏威 发布日期:2023-11-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当时只有16岁的元好问到并州(今山西太原)参加府试,途中碰到一位捕雁人告诉他:“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感念大雁殉情而死的忠贞,于是买下了这两只雁,将其合葬在汾水河边,并将埋葬两只大雁的地方取名为“雁丘”,创作《雁丘词》,后改定为《摸鱼儿·雁丘词》。词的开头即发问“问世间,情是何物”,上阕以拟人的手法叙述大雁的爱情故事,下阕则悲叹人世的兴衰,渲染忠贞之情的崇高价值,寄寓了深切哀思。

位于山西省太原汾河景区的雁丘园。图片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元好问的文学地位主要是由其诗歌创作而奠定的,其作于金亡之际的丧乱诗,继承了杜甫的诗史精神,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岐阳·百二关河草不横》一诗道出了元好问对战争原因的不解与追问。其诗词大多情感真挚热烈,但不同于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的期待,元好问的心态是绝望中寓有不甘,故而郁结情感往往演化为悲歌长吟。因此,重情成为元好问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论是“憔悴南冠一楚囚,归心江汉日东流”的故国之思,还是“我虽禁吏出,将无夜扣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的悯农之作,抑或是“芳尘未远,幽意谁传”的悼亡之诗,无不发之以情,感人至深。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元好问准备编撰一部金人诗集《中州集》,目的是以诗存史。时年,元好问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尚书省掾,与同僚冯延登、刘祖谦相约编撰一部诗集。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元好问满怀忧虑地感慨“但恨十年后,时事无人知”,他认为“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正是在这种强烈且沉重的情怀驱动下,他虽身陷囹圄,被逼东迁,留滞聊城,但“杜门深居,颇以翰墨为事”,全力编撰《中州集》。其后,元好问结交了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生活渐趋好转,行动也较为自由,因此他得以跋涉各地,搜集史料,寻访遗逸。元好问竭尽所能收集了金代君臣的言论、事迹,以致“捆束委积,寒屋数楹”,历经二十余载,终于完成《中州集》《壬辰杂编》《南冠录》《金源君臣言行录》等数部著作,为元代编纂《金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金代文学是不可忽略的一环。金代诗词承北宋而来,深受苏轼、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影响,元好问在《中州集》中重申“国朝文派”的概念,强调金代文学由北宋而来的正统。

  《中州集》共收录金代诗人创作的诗词2000多首,并且给250多位诗人写了小传,体现了元好问整理接续文学史脉络的自觉意识,是金代诗史和诗选的总和,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空白。

  在编撰体例上,《中州集》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领十集,一集一卷,卷首载金显宗、金章宗诗各一首。甲到庚的前七集大致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编选金初至金末109位诗人的诗作,所录多是有诗可传的诗人;辛、壬两集,从金初开始排列129位诗人的诗作,选录诗人数量明显增多,有以诗存人的性质;癸集按类分编,列“三知己”“五南冠”“附见”,最后是元好问的父兄,体现出分类而论的特点。全书体例不尽一致,应当不是同时编选而成的。在选录标准上,《中州集》多选普通诗人的作品而非名家作品,多选金初和金中期的作品,而且尽可能地收录即将散佚的诗作,蕴含着元好问努力保存金代文化的良苦用心。

元好问塑像。 图片来源:山西省图书馆

  《中州集》的编选体现出朴素的文化融合观念。中州指今河南一带,是典型的中原地区。元好问以“中州”为名,收录北方各民族诗人的诗作,体现了“不辨夷夏”的民族观。正如南宋末年大臣家铉翁《题中州诗集后》言:“壤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州也。”《中州集》全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集》,所谓“鼓吹”,即鼓吹曲,是汉乐府曲辞的一种,据《汉书·叙传上》载,“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旧唐书·音乐志》亦载,“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鼓吹”指“北狄乐”,而“翰苑”则有翰林苑的意思,“翰苑英华”为文翰荟萃之意,是中原儒家文化的代表。可以说,《中州集》这个名字就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质。在收录诗作上,《中州集》选录了部分南宋诗人奉使留金诗。家铉翁《题中州诗集后》说,“而宋建炎以后,衔命见留与留而得归者,其所为诗与其大节始终,亦复见记”。

  在清代郭元釪编选的《全金诗》问世之前,《中州集》一直都是收集金代诗作最全的总集,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金诗得以传世,得益于元好问编选《中州集》。他在《自题中州集后五首·其五》中写道:“平世何曾有稗官?乱来史笔亦烧残。百年遗稿天留在,抱向空山掩泪看。”他认为,金代在太平盛世时没有派人搜集史料、采集诗歌,战乱以后,许多珍贵的史料都散佚残缺,因此自己要自觉担负起稗官采风的职责,将残存的部分诗篇编定成集,以便存世。以诗传人,以人传诗,以诗传史,这正是元好问编撰《中州集》的深刻用心,也成为元好问的情感寄托。

  《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不仅保留了诗人的生平事迹,还记录了时人包括编者对其诗作的评价,兼有传记和诗话的双重性质。此外,《中州集》对金诗的流变、诗友传承以及当时重大历史事件也有记录,内容十分丰富。清代学者王士禛曾评价:“元裕之撰《中州集》,其小传足备金源一代故实。”元好问这种以诗存史的编选方式,也为清代文人所效仿。钱谦益编《列朝诗集》、吴之振等编《宋诗钞》、陈焯编《宋元诗会》、徐倬编《全唐诗录》等,都效仿了《中州集》的编选方式。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