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河口看朴树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杜文涛 发布日期:2023-11-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没有铺垫,在陕西安康的浪河口,我和一棵朴树对视了。我盯着树,树盯着我,我们都没闪躲,相向而视。

  朴树挺立在浪河与滔河相会处的山脚下。在我的眼中,它树身峻朗,树干高直,始生一株,高处斜分为二,似剪刀展立,像燕尾翘天。苔茸裹绿,青藤攀附,给散尽茎叶而一身秋意的老树涂抹一丝生气,平添缕缕古韵。

  树静静的,像身后默不作声的山。山嵚崟逶迤,能长树的地方长着树,树没落脚的地方被野草遮蔽着,连野草也不愿覆盖的地方便露出黑褐色的山壁。枯草野木萎靡着,蔓延着,褐黄地伸向山顶,漫向那个被白雾笼罩着的板板寨。山巅上吐着白气,泛着银白的光晕,映照进靛青色的天穹。

  山坡一片萧瑟,我将目光收近,发现树旁忽闪过一抹亮色。定睛细看,一丛挂满苔须的灌木枝条上开着淡红色的小花,花蕊粉白,剔透晶莹。走近捋看,花开五瓣,花蕾里还蓄着几滴水珠。野生的花无人攀折,一枝簇着一枝,一丛挤着一丛,在寒意中绽放着生机。

  树下的浪河澄碧而温柔,瘦瘦的,躺在弯曲的峡沟里,自在地憩息。水流缓慢,轻盈地流动着,水声细碎,浅唱低吟里,有着水鸣山更幽的恬静。

  朴树下的路边散居着三两户人家。山里人是好客的,我们被邀请进一户中年夫妇家喝茶。男主人姓邱,女儿在西安读大学,儿子在岚皋县城上中学。说起一双儿女和家中的生活,夫妇俩有着浪河水一样绵长的话语。我问起男主人老家是这里吗,答说是从百里外的镇上迁来的。我问咋从低处搬到高山来呢?他讲起父亲传给他的话,说是他的爷爷年轻时来这盐道当“盐背子”挣钱,一来二去就把家安在这朴树下的路边了。

  树下的路起伏不平,歪歪扭扭地来,又弯弯曲曲地去,不知在哪个撇折处就串起一户人家,缀起一个个院落。弯曲的路连接着鸡心岭,通向巫溪大宁古镇盐池。巫溪位于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古称“巴夔户牖、秦楚咽喉”,被誉为“巫咸古国、上古盐都”。过去的千百年里,背运巴盐入陕、入川的“背二哥”哼着俚谣,喘着粗气,曾接连不断地从这树下走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巫溪宝源山天然卤水盐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聚集了可观的财富,也由此走出了一条条放射状的、藏在莽莽大山里的悲怆黄金路。

  朴树下的盐道蜿蜒,从树下来,又从树下去,溯着浪河,拐过谭家屋场,去往漆扒古镇,通向川陕界梁,接续起城口、开县和万源。盐道曲径通幽,走向隐约可见,宽处近三米,仄处一米余。古道见林钻林,遇河架桥,逢岩打凿,更经过石砌便道,块石桥墩,林间坦途,悬崖栈孔,一直通往远方。

  朴树下的路沿河而下,说着“路随河转出山去”的老话。随路而行,不远的河边藏匿着一处曾经辉煌的山间小镇,盐道驿站漆扒街用它的富有与繁荣,留下遗存至今的传奇。漆扒街长约一公里,石条铺就着街道,青石砌垒房屋,乱草里耸立着拴马桩和石雕门框,散乱着菱形、圆形的柱石和条形、方形的门槛石。残垣石屋里有用于织染的滚石、舂粮的臼石,地上有陶质的瓦罐和青花的瓷片,街后还有小山堆似的煤渣。

  浪河从巴山山腰起步,流经漆扒街,淌过朴树下,弯出浪河口。走到现在,盐道及漆扒街已成为文章册籍里的记忆。灿烂移景为萧索,浪花般温润、山花样多情的彩衣女子随流水远去;躁动换步成沉寂,酒酣胆烈、拥红揽绿的背盐汉子,随着一声声“背二歌”早已散去。不逝的是这浪河口古盐道边的老朴树,一年年的叶枯叶荣,还有树下的野花,一岁岁的花落花开。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