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游牧业起源的探索——以图音河流域石板墓的调查与发掘为中心
来源:光明日报 王立新 发布日期:2023-11-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阿日温楚格二号石板墓脚端围墙石板外侧岩画。资料图片

阿日温楚格二号石板墓围墙东北角石板内侧岩画。资料图片

阿日温楚格二号石板墓出土金箔坠饰。资料图片

  游牧业是一种以游动放牧为主要生业方式的经济形态。历史上蒙古高原的游牧业人群和国家与中原王朝持续存在密切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当前深入开展蒙古高原游牧文化发展进程的研究,对于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与包括蒙古在内的各周边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民心相通、文明交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图音河是蒙古国中南部地区一条南北向的内流河,应即《北史》中所称的菟园水。此河发源于杭爱山支脉萨彦达瓦山南麓,向南流入敖日格湖,全长约240公里。该区域地处北部杭爱山脉与南部戈壁阿尔泰山脉之间的过渡地带,多低山丘陵,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雨量稀少,昼夜温差大。除狭窄的河谷地段水草较为丰美之外,绝大部分区域为荒漠草原或戈壁地貌。由于环境比较恶劣,这里至今仍是蒙古境内人口密度较小,且以游牧为主业的地区。以该区域为重点考察游牧经济起源的时段节点,具有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优势。

  1971年,蒙古-苏联联合考察队曾对图音河上游的希德日朝鲁墓地进行发掘,清理3座阿凡纳谢沃文化时期墓葬。此后,发掘工作基本停滞。2002年之后,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分别与美国芝加哥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单位合作,先后在图音河流域开展过几次发掘工作,工作重点主要为青铜时代中期的亚腰形墓、萨克赛形墓和赫列克苏尔,发掘了4座青铜时代晚期的石板墓。总体来看,对石板墓的发掘和研究属于这一区域工作的薄弱环节。2017年6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蒙古国立大学合作,重点对图音河中上游地区的多处石板墓群开展考古调查。2018年7-8月,双方进一步合作,对图音河中游乌力吉图苏木的朝伦昂古奇特、塔黑拉嘎乌拉两处石板墓群的部分墓葬进行正式发掘,另对邻近的阿日温楚格的被盗石板墓进行局部清理,取得重要成绩。此外,考古学者们还对图音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调查。

  具体来讲,在朝伦昂古奇特发掘大中型石板墓4座,均被早期人类盗扰,有一座又被现代人再次盗掘;在塔黑拉嘎乌拉发掘小型石板墓5座,其中有3座保存完整、2座早年被盗扰;在阿日温楚格清理2座新近被盗的中小型石板墓。这些石板墓平面形状均系长方形,多呈东北—西南向,沿山坡的水平方向设置。从结构保存较好的墓葬看,是先将地表进行平整,继而由多块石板竖置构筑长方形围墙。围墙东西长,南北窄。其中南、北墙两端石板一般比其他地方的石板高大,形成角石凸出和长边夹短边的特点。围墙石板均由内外两侧平铺的石块或石板来顶护,构成支护石带。围墙内中部挖有深10~70厘米不等的圆角长方形、窄梯形或长椭圆形的竖穴土坑作为墓室,墓室内人骨保存较好者多为仰身直肢,头向东或东北。墓室之上平铺大小不一的盖板石,块数多少不等。盖板石与支护石下多有一层较薄的垫土,上面则以较小石块堆砌成封堆。在朝伦昂古奇特发掘的几座大型石板墓,围墙外东北侧均发现有凿刻发辫、项饰或几何形符号的长条状立石,似象征墓主人的身份或性别。

  经正式发掘的朝伦昂古奇特和塔黑拉嘎乌拉的9座墓中均发现有殉祭的动物遗存,殉葬羊头或牛头被置放在墓主人头端左侧的围墙内东南角,有2座墓葬在同一位置放置数块白色石英岩。墓室内则多于人的腿部或胸腹部放置牛或羊的肩胛骨。墓内随葬的人工制品较少,发现有骨镳、砺石、玛瑙珠、滑石管、金箔坠饰等。被盗扰的大中型墓葬堆积中发现有陶器残片,但原随葬位置均已不明。陶器可辨器形有筒腹鬲、筒腹圈足罐、敛口弧腹平底钵等。

  通过此次发掘,我们对图音河中游地区石板墓文化的年代、区域特征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塔黑拉嘎乌拉有3座相邻石板墓在营建过程中,部分石块明显取自于其北侧一座圆形赫列克苏尔的南半部石围,因而该地点石板墓的建造应晚于同区分布的赫列克苏尔。从塔黑拉嘎乌拉的两座和阿日温楚格的一座石板墓中各选取一块人趾骨进行碳十四测年,所得年代数据均落在公元前900至公元前670年之间,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与以往其他区域报道石板墓特征所不同的是,上述三处石板墓群的围墙石板、盖板石、支护石上有不少附带岩画。依据岩画的位置、方向与表现内容的差异,可将其区分为两类。一类多见于围墙石板外侧表面,图像方向与石板排列方向相同,创作时代可能不早于石板墓年代,很有可能是石板墓文化人群有意而为,其中有驾车驰驱、牵马行进、舞蹈与交媾等活动场面。另一类在围墙石板、盖板石和支护石上均有发现,图像方向与墓葬方向无关,创作时代可能不晚于石板墓年代,应多系就近开采带有岩画的山体石材用于砌筑墓葬。

  以往在蒙古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已发掘的石板墓多经不同时期盗扰,骨架破坏严重,随葬品亦多不存。此次发掘所见完整人骨与随葬品虽然不多,但却弥足珍贵。尤其是在朝伦昂古奇特和阿日温楚格石板墓的扰动堆积中均发现有筒腹鬲的残片,应系墓葬随葬品。这些筒腹鬲残片的近口部均见戳压凹窝的附加堆纹条带,其余器表多见或粗或细的纵向绳纹,形制特征与海河北水系区的张家园上层文化、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白金宝文化均十分相似,显示出与中国北方地区同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尤为重要的是,此次发掘还为深入了解石板墓文化的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资料。结合调查和科技检测结果,可知图音河流域的石板墓文化已步入典型的游牧经济阶段。

  首先,经正式发掘的9座墓中均发现有数量不等的殉祭动物遗存。其中既有作为殉牲使用的羊头或牛头,又有作为肉食随葬的牛羊肩胛骨,另在墓葬封堆、垫土或填土中散见少量马牙、牛牙或羊的蹄骨、冠骨等。这表明适合放牧的牛、羊、马在石板墓文化居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结合前述第一类岩画反映的当时活动场景,畜牧业或已成为居民的主要生业方式。其次,朝伦昂古奇特石板墓中出土陶罐和陶鬲残片内壁发现的残留物,经检测均含有动物油脂成分,表明畜养动物及其副产品应当是石板墓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再次,从图音河流域的调查来看,已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地点及阿凡纳谢沃文化墓葬、亚腰形墓、萨克赛形墓、赫列克苏尔大都分布在资源比较丰沛的河谷沿岸,可能更多仰赖畜牧、渔猎采集等多种经营。而石板墓分布地点除了河谷地带,已拓展到远离稳定水源且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的荒漠草原和戈壁地区。其中墓群规模最大、大中型墓葬数量最多的朝伦昂古奇特已西距图音河27公里,接近戈壁地貌。当时居民只能依赖夏季前后稀疏的植被与季节性的地表水放牧马、牛、羊,而无法经年在此生存。迄今为止,各地区也尚未发现与石板墓时代相当的居址,由此推断出居民的生活可能处于分散性、简易性和非稳定性状态。最后,各地区已发掘的石板墓除多见牲畜骨骼外,随葬品多为小型装饰品、生产工具及少量武器,缺少不便携带的大型陶容器,或许可以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移动性特点。

  综上,图音河流域石板墓的调查与发掘表明,石板墓文化时期蒙古高原地区业已进入典型游牧经济阶段。不过,结合更大范围的亚腰形墓、萨克赛形墓和赫列克苏尔的分布及马与马车在蒙古高原出现的时间等情况看,不排除青铜时代中期蒙古高原也已进入游牧经济阶段的可能性。 

  (作者:王立新,系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李翠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