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升父子与沙角保卫战
来源:中国民族报 潘若天 发布日期:2024-01-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1840年6月,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走私贸易,悍然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自此之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在鸦片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他们奋起反抗,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来自湖北鹤峰的土家族将领陈连升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沙角之战中的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史上的光辉一页。

  沙角炮台地处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口东岩的沙角地域,是虎门海口的第一道防线,它和隔岸的大角炮台东西斜峙,被誉为“粤海第一重门户”。鸦片战争中,野心勃勃的英国侵略者妄图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沙角、大角炮台成为战略要地。此时,坚守沙角炮台的中国守将正是陈连升。

  陈连升是久历戎行的老将,屡经战阵,力果心坚,身先士卒。1839年,他破英军于广东官涌,后被提拔为三江协副将,镇守沙角炮台。在沙角海战爆发之前,陈连升虽年逾花甲,却老当益壮,积极加固炮台,准备战事,勤训练,严纪律,营务肃然。

位于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沙角炮台旧址的陈连升雕像。来源:鸦片战争博物馆

  1841年1月,一艘艘庞大的英国战舰出现在虎门附近海域。英军一方面派军舰从正面猛攻沙角炮台,另一方面由穿鼻湾登陆,绕沙角山袭击沙角炮台。面对英国侵略者的前后夹击,陈连升英勇无畏,率六百士卒死守阵地。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夷艘寇海记》《夷氛闻记》《英夷入粤纪略》等书籍,详细记载了沙角海战的经过:英军利用炮火从正面进攻,还派“汉奸二千余,梯后山,攻其背”。陈连升临危不惧,指挥军队歼敌,于后山埋地雷,消灭敌人百余名。后来,弹药用尽,敌人以五倍于我的力量复拥而上,又驾驶火轮杉板船绕赴三门口,焚我战船十艘,水师或溃或死。据《清稗类钞》记载,在英军“弹箭迸落如雨”的攻势下,陈连升的部下接连中弹而亡。有人劝陈连升退让,陈连升却说:“今日,吾死日也,敢言退者斩!”后来,势不可支,他感慨道:“死无憾,吾死而二台必陷,虎门且将不保,为可憾也!”不久,他中弹牺牲,献身沙场。

  陈连升之子陈举鹏不忍“临难苟安,弃亲不顾”,死守阵地,奋战到最后一刻,以死殉国。

  经过一天的激战,沙角炮台终陷敌手,600多名爱国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晚清著名诗人张维屏作《三将军歌并序》,歌颂壮烈牺牲的陈连升等爱国官兵: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

  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

  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

  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

  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陈连升英勇就义后,他的战马“黄骝”被英国侵略者掳至香港。这匹良驹不受英国人骑跨,英国人饲之则不食,华人怜而饲之则食,“饥饿骨立,犹守节不变”,最终卒于香港。后人立“节马碑”以纪念这匹忠贞之马。

陈连升坐骑“黄骝”雕像。来源:鸦片战争博物馆

  “节马碑”现藏于鸦片战争博物馆。碑上绘有《节马图》,图中节马虽形销骨立,却昂首怒视,铮铮铁骨,观之令人动容。“节马碑”上附有《节马行》,通过赞扬战马之节烈,歌颂陈连升父子的忠诚节义。其中一部分是这样写的:

  贞操耻食夷人粟,只受吾华刍一束。

  忍饥忍痛骨如柴,山下采薇犹自辱。

  古来骐骥传名驹,如斯节烈前古无。

  良马之性犹人性,乌骓赤兔难齐驱。

  沙角保卫战后,当地百姓在硝烟未散的沙角炮台上寻找死难者遗体,带回家乡安葬,还将外地或无家属认领的将士遗骸就地安葬,碑刻“节兵义坟”,以示纪念。

  黄沙埋烈骨,碧海蹈忠魂。中华民族的英雄以拳拳赤子心铸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谱写了感人肺腑的壮歌。如今,“节兵义坟”前绿树成荫,草木丛生,每天都有人来此凭吊英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