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来源:中国民族报 崔荣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发布日期:2024-01-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出版社: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本人供图

  近日,由《出版人》杂志策划设立的2023“书业致敬童书·冬季榜”、“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2024年学前及中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相继发布,《黑鹤的动物朋友·美绘本·我童年的牧羊犬》皆有入列。此书以草原和森林为创作背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透露出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充满了荒野的迷人气息。同时书中巧妙穿插许多科普知识,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生态,还能帮助他们提高文学写作能力。围绕自然文学创作、青少年阅读与成长,本报特邀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崔荣与该书作者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进行对谈。

  很多人将黑鹤视为儿童文学作家,让他声名鹊起的那些作品,如《黑焰》《鬼狗》等,也确实成为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伴益友。黑鹤常驻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每年还会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在大兴安岭森林里生活。无论是作为儿童文学作家,还是自然文学作家,找寻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结与相处之道,是黑鹤始终的创作追求。

  渴望沐风于野

  问:自然主义写作或者说生态写作是近年来文学领域的热词。但于你而言,自我定位总是自然文学作家。直到现在,你仍有很多时间在草原上、在森林中生活。这既是对你童年在草原成长生活的返归,也让你的写作与你的生活方式几乎是合一的。请谈谈你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种沐风于野的生活方式?

  答:关注自然与生态是关乎人类命运的话题。对我而言,关注自然是一个恒久的创作主题,当然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能够像童年一样生活在草原上,是我的理想。我是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重新理解游荡于天地、极具颠覆力量的风。在我生活的地方,在冬天最寒冷的日子里,呼啸的狂风之中,我常担心自己的房车随时会被撕碎——毕竟在室外,只是眨眼之间,我的睫毛竟然冻在一起。只有当寒冷成为生活的日常,才知道“沐风”是人类与自然共处的一种敬畏与谦卑的态度。

  问:我注意到,你在很多作品中都写到了风。比如你说“风一吹,草像海浪一样直达天边”,你的代表作之一是《风之子》,并以其作为小说集的名字。风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答:草原上的很多牧马人都拥有看风的能力。在呼伦贝尔草原上,蒙古马群终日野放,行踪不定,那些年老的牧人只需出了毡包站在风中观看风向,就能够胸有成竹地预测马群的方向和距离。

  后来仔细一想,他们的这种能力看似神奇,其实是因为终年生活在草原荒野之中,了解自然的微妙变化,通晓马匹的习性,所以观察风向就能够判断马群所在的位置。我写风,是试图写出大自然的万千变化,写出浓郁的荒野气息和自然万物强悍的生命力。

  问:你自己饲养着很多巨型犬,也很喜欢驯鹿,而童年那两只因为无法带到城市而失去的狗成为你充满创痛的生命记忆。你从动物身上发现了哪些让你心动的品质,又如何让这些内容进入你的文学作品,去启发引导孩子们?

  答:我的童年有4年时间是在草原上度过的。我曾经拥有两只乳白色的牧羊犬,它们母子陪我度过了那段日子。但我离开草原时,未能带走我的牧羊犬,它们也在我离开不久后郁郁而终。两只牧羊犬一直在等我,但最终没有等到我。我的童年就是在那个时候结束的——得知我的牧羊犬死去消息的那一刻,我就想也许有一天,可以将我和它们的故事写下来,给更多的孩子看。后来,我写了很多关于狗的小说,《黑焰》《鬼狗》《黑狗哈拉诺亥》《狼谷的孩子》,这些作品里都有童年时我和我的牧羊犬的影子。后来我的那些关于猛犬的作品中,写到了狗的勇毅、忠诚、坚韧、聪慧,这些性格特征都是我愿意让孩子们习得的。

  多民族文化的写作视域

  问:你的创作有蒙古族题材的作品,也有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题材的作品,你一直在探寻更多的写作可能性。这是如何实现的?

  答:我长期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及大兴安岭森林地区,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了解北方少数民族的地域变迁、文化沿袭、生活方式等。我的创作主要是以蒙古、鄂温克、鄂伦春等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以及与他们相关的自然环境、野生动物为基础,通过小说的形式重构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使鹿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蒙古族的游牧文化、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等,在作品中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

  草原是我最初的创作题材,后来无意中进入北方森林使鹿鄂温克人的世界,拓宽了我文学创作的可能性。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短篇小说《琥珀色的篝火》《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岔犄角的公鹿》,让我了解到使鹿鄂温克人和森林,让我对北方的森林产生强烈的兴趣。当然,后来我也与鄂温克族结下不解之缘。我对于鄂伦春族的了解,是因为我的第一个鄂伦春族朋友、作家空特勒。她回忆录式的讲述,让我开始努力去了解这个民族。

  问:你曾说与朋友在呼伦贝尔聚会,能感受那里文化的丰富性和融合性,这对你的创作有何影响?

  答:呼伦贝尔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舞台,这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非常明显,这为我的创作带来丰厚的滋养。在南屯(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跟朋友一起聚会的时候,大家常常是汉语、蒙古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等几种语言无缝衔接地转换,这是呼伦贝尔多民族融合极为日常的表现。这里有特别丰富的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写作者而言,在这里可以获得大量的素材。我也从未将自己的阅读、思考、写作局限在某一范围内,可以说,多民族文化的写作视域让我的创作更为丰富和厚重。

  为孩子而写作

  问:你曾经说过,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母亲对你的影响很深,你还记得那种情境和感受吗?

  答:我的母亲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热爱阅读,我的家中也有大量藏书。因为母亲,我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阅读对于我,永远是一种古典而浪漫的生活方式。

  问:在你众多的写作路径中,为孩子而写是非常明确的选择。在多年的创作中,你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答:我的作品一般会列入自然文学的范畴,这让我拥有涵盖儿童和成年人的比较广泛的读者群。事实上,我的一些中短篇,都是在一些文学杂志上先刊载,之后再结集出版,进入儿童文学领域。我很喜欢儿童文学作家这个身份,因为现在网络时代的环境影响了人们的读书习惯。要培养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我想还是从孩子开始吧。

  我认为自然文学的阅读,对一个孩子自然观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我希望一个孩子能够多阅读一些自然观正确的作品,保持对所有生命的尊重,懂得与其他的生命共享这个世界。

  至于创作认识和感触,我认为给孩子们创作的书,艺术水准和文学水平应该高于给成年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我希望孩子们看过我的作品之后,放下书,能够在闭眼呼吸中感受到从北方旷野吹来的风。

  走向自然与永恒

  问:一些出版社和文学评论家称你为“自然之子”,你怎么看待这个定位?

  答:著名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他们视自己为“草原之子”和“森林之子”,这是热爱世间万物的创作者面对自然的一种敬意与谦卑。“自然之子”与“沐风于野”表达的是相同理念,我喜欢这个名字。

  问:草原、森林和写作,还有你与动物始终相伴的生活,可能让你对岁月、生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能和读者分享一下吗?

  答:人们都向往草原和森林,这种向往并非仅仅是因为草原和森林地域上的辽阔、文化上的兼容并蓄。重要的是,人们在这里会惊讶地发现,世界上竟然存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人类可以在不改变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与周围的环境和其他生命和谐共处。所以草原和森林从来不只是一种生态系统或地理概念,而是映射着沿袭千年的生活理念和伟大传统——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原来的样子,最低限度地向自然索取,顺应自然,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