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 绽放中华文化之美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黄涛 发布日期:2024-02-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2024甲辰新春灯彩会”吸引游客参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供图

  临近春节,各地呈现出浓浓的年味,红红火火迎新春。图为小朋友在山东潍坊高密市年货大集上挑选红灯笼。新华社发

  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我国各民族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符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在几千年的漫长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精神品格,其传统习俗和节日文化更是绚丽多姿。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中国春节,将进一步在世界舞台绽放中华文化之美。

  春节的历史变迁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元旦等,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最古老、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尔雅·释天》记载:“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按此记载,唐虞即尧舜时期就有“年”的概念。什么是“年”?《说文解字》把“年”解释为“谷熟也”。我们的祖先认识到,谷熟一次,需要经历四季的变化,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周期,这就是一年。自从我国远古时期有了对四季的认知和年节转换的概念,就有了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时间节点。这一送旧迎新的时间节点被当作一个特殊的日子,要举行相应的活动来祈福禳灾、庆贺纪念等,也就有了过年的习俗。

  《诗经》《春秋》《左传》等先秦文献记载了我国古代民间过年和官方朝正(即团拜)的节庆活动。但是,夏商周三代与秦代的历法不同,新年的实际日期也不一样。夏、商、周三代分别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和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作为新年正月,秦代历法的新年则是在夏历十月。换句话说,一年之始并不一定在春,也可能在冬。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实施太初历,恢复夏历建寅,新年固定在夏历正月初一,传承至今。

  我国历代都将春节作为一个重大节日,官方和民间都会举行一系列隆重的祭祀仪式和庆贺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官方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元日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仍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开始使用“春节”一词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签发《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宣布,从1912年1月1日起改用公历,兼用夏历。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将农历元旦、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分别更名为春节、夏节、秋节和冬节,从此农历年有了“春节”之称,而“元旦”之名让位于公历元日。

  时至今日,春节作为传统年节,在我国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从未改变,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一直有对传统年味的习惯需要和执着追求。

  丰富的春节习俗

  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概念实际上有宽、严两种含义。宽泛的春节概念是指从腊八节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前后有一个多月。严格意义上的春节概念即“年”,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而古代的“元旦”仅指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节期来说,现代春节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腊八到除夕为第一阶段,节俗活动主要在各家各户举行,重视家庭团聚、庆贺丰收和祭祀祖先;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为第二阶段,大部分节俗活动转到户外,主要是社区邻里、亲戚好友之间的相互拜贺、礼仪往来,很多地方还举行社区内及附近区域民众集体参与的盛大庆祝活动,春节庙会就是这种盛大节俗活动的代表形式。

  春节的主要习俗可概括为六种,包括喝腊八粥、祭灶、除夕、初一到初十的拜年、“破五”和闹元宵。腊八粥是用多种米和豆类熬煮而成,最初古人用于祭神禳灾,而今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节日美食。“小年”之时,人们会祭祀灶王爷,彻底地清扫屋子,拂去一年积下的灰尘,准备过年。除夕有很多节俗活动,如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守岁祈福等。初一至初十,亲属、邻里、师生、同事、朋友等相互拜年,祝贺年节、表达问候。正月初五又叫“破五”,意思是过年期间的许多禁忌从这天开始可以不必遵守了。元宵节则把春节气氛推向一个新高潮。它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宋时期,传统习俗有舞龙舞狮、扭秧歌、唱戏、猜谜等,更注重喜庆热闹,故有“闹元宵”之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故而各地、各民族的春节习俗丰富多样。在我国位置最北的黑龙江,春节正是东北人的“猫冬”时节,所以节期长,整个农历腊月和正月都在过年,而且节中有节,有腊八节、小年、除夕、元宵节、抹黑节、填仓节等。在地处西南的云南地区,各民族对于春节的称谓各不相同,民俗活动各具特色,为春节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春节期间,中华大地处处张灯结彩,贴年画贴春联、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赶庙会看演出,民间文艺、民间工艺、民间游戏等活动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不同的地域特色,多样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中国春节走向世界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和集中展示平台。

  在中华民族文化观念中,春节是区别于平日的“大日子”。这种区分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体现出来,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比如,通过节令饮食、节令服饰、仪式用品、工艺品等体现的物质文化,通过口头文学、年画图案、仪式庆典传承的理想追求、伦理道德等精神文化。多姿多彩的春节习俗融入浓厚的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也寄寓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共同欢度的盛大节日,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春节能激活各族群众的关系亲密感、文化共享感,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春节也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节日,是全世界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外华人过中国年的声势越来越大,同时也吸引了外国公民参与其中,感受中国年,了解中华文化。目前,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人民带去了欢乐体验。

  从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节日,到其乐融融的联合国假日,春节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必将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作者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