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榈:从苗乡侗寨走出的作曲家
来源:中国民族报 吴黔凤 发布日期:2024-02-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手捧金鸡的追梦人——著名作曲家杨绍榈歌曲选集》封面。资料图片

杨绍榈(左)与本文作者。吴黔凤供图

  2023年底,《手捧金鸡的追梦人——著名作曲家杨绍榈歌曲选集》(以下简称“歌曲选集”)在上海出版发行。歌曲选集精选作曲家杨绍榈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创作的56首作品,集曲谱、视唱、伴奏与实况音乐会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贵州苗乡侗寨走出来的杨绍榈,一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作曲工作,先后为30多部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和100多部(集)电视剧、广播剧作曲,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他为电影《喜盈门》创作的音乐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为影片《少年犯》创作的主题曲《心声》获上海首届通俗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

  退休后,杨绍榈为家乡创作歌曲60余首。如今,已是83岁高龄的他仍行进在艺术之路上……近日,本报特邀贵州大学教师吴黔凤与杨绍榈进行对谈,讲述杨绍榈与音乐的故事。

  融合多民族音乐元素,让作品更具中国特色

  问:歌曲选集的封面将您的音乐人生概括为“来自苗乡侗寨、成就于大上海”。这一概括简单而精准,能否给我们讲讲您的音乐人生故事?

  答:我出生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一个苗族聚居村,我们苗家人是“有客必有酒,有人必有歌”。记得小时候,母亲带着我走亲访友,乡邻们即兴编唱的酒歌、哭嫁歌、迎送歌等,都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1957年,我考入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附中,通过课堂传授、民间采风及资料研究等途径,不断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养分。高亢嘹亮、热情奔放的苗族飞歌,抒情优美、丰富多彩的侗族大歌、小歌和酒歌等,扎根于我的心中,扩展了我的音乐视野。

  1959年,我幸运地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班学习作曲,在邓尔敬、沙汉昆等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我深入研究本民族音乐传统及其与兄弟民族音乐的联系,并不断将其用于创作实践。

  1972年,我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与上学时就非常仰慕的著名作曲家王云阶、葛炎、寄明、黄准、吕其明等一起工作,开始了为电影作曲的梦想。

  问:可以说,您的创作和取得的成绩同时得益于家乡的民族民间音乐沃土、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训练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工作实践。您认为这三者是如何相互关联,影响您的创作的?

  答:家乡的歌、上海音乐学院的学习,是我创作的基础,告诉我在创作中要注意吸纳融合各民族音乐元素,让作品更具中国特色;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工作经历是我的创作取得一次次突破,让我不断前行的推动力。

  1977年,我首次为电影《连心坝》作曲,这是一部民族团结题材的影片。当时,我同电影主创人员奔赴故事的发生地——川、黔、湘三省交界的山村体验生活并采集民间音乐。后来,我创作了影片主题歌《大坝建在咱心间》、插曲《丰收对歌》《迎来山乡尽朝晖》等,这些歌曲融合苗、侗、土家等多民族音乐,表达了剧中各民族人物的思想感情。随着《连心坝》在全国上映,具有浓郁西南民族特色的音乐也传播到全国各地,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创作题材不断拓展,我们仍然坚持采风的传统。一部电影开始筹备时,我们就忙起来,跟着摄制组一起外出体验生活。电影《喜盈门》主题歌创作期间,我走访了许多民间艺人,吸收了山东民歌、吕剧、说唱曲牌等元素,在乐队中加入了柳琴、坠胡等特色乐器。在电影《少年犯》主题歌创作期间,我去了少年管教所和监狱,与多位人员进行沟通交谈,最后将一位少年犯写的悔过歌曲《心声》初稿进行加工改编,并连夜配乐完成录音。影片首映时,剧场内哭声一片,导演说,音乐给影片加了分!

  回馈家乡、推动乡村音乐教育是最大心愿

  问:2000年退休后,您创作了60余首赞美家乡的歌曲,如《苗乡侗寨美如画》《多彩贵州令人醉》《金色天柱》《侗乡三门塘》等,同时您还有计划地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您退而不休,继续为家乡作贡献?

  答:我从一个苗山娃崽成长为一名电影音乐工作者,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扶持、国家的培养,受益于老师无私辛勤的教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争取时间多为家乡做点事,为乡村音乐教育事业做点事。

  退休之后,我制定了“夕阳三部曲”工作计划:一是努力创作,不断创作赞颂家乡的新作品;二是“走出去”,筹资帮助贵州省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生到上海参加艺术节;三是“请进来”,组织上海的艺术家来贵州省进行公益演出。

  2014年,我与上海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合作,邀请黔东南州的中小学组团参加第31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黔东南州建州60周年之际,上海大众乐团一行不远千里,来到我的家乡天柱县义演,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欣赏到高雅艺术,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2017年,我筹划促成由110名师生组成的黔东南苗侗少儿非遗歌舞展演团,参加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活动,积极宣传黔东南音乐舞蹈文化,充分展示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教学成果。

  问:2023年的这本歌曲选集,其实是2009年您赠送给贵州山村中小学的《飞出苗岭的歌》的升级版。您为什么要花费力气来做这个升级版?

  答:音乐要靠听觉感知,才能体会到音韵、曲式、结构。《飞出苗岭的歌》系列是采取曲谱加视唱、视听的形式,当时一共印了3000册,全部捐献给了上海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和贵州边远山区的中小学。后来,我发现仅有曲谱和音频是不够的,山区老师、学生想要表演这些歌曲,会苦恼没有伴奏。因此我想出一本集视唱、伴奏与乐谱为一体的歌曲选集,让使用它的人不受限;同时,我把实况演出视频也加了进去,进一步拉近读者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希望对乡村音乐教育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