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礼物》:以敬畏之心为黄河立传
来源:中国民族报 冯树贤 唐荣尧 发布日期:2024-03-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唐荣尧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8月

作家唐荣尧在考察黄河途中。本人供图

  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黄河的礼物》是作家唐荣尧的一部新作。全书分18章,共计30余万字,涉及历史、地理、传说、民俗、水利、水运、商贸等诸多内容,被评论家称为“从历史地理大视野出发,将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行政地理学等融为一体,书写的一部属于黄河的时光之书”。本报特邀该书作者唐荣尧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冯树贤进行对谈,讲述他与黄河的不解之缘。

  黄河边的儿子娃给黄河敬奉的一份礼物

  问:这部关于黄河的厚重作品,从样貌上来看属于报告文学,但从内理来看,很多篇章为散文笔法,抒情述志、细腻动人。您为该书取名“黄河的礼物”,这是否与您的创作初衷有密切关联?

  答:从开始动笔创作,我就没有刻意去考虑它该以怎样的文学样貌与体式出现,这犹如黄河万里流途中并不是按照一种设计好的路线和样子流淌,它在中华大地上塑造出峡谷、绿洲、平原等丰富多姿的地貌,滋育出丰沛的人文历史。我想,一种单一、固定、传统的文体根本无法描述辽阔、丰富、多彩的黄河地貌与文化。

  关于书名,我曾想到过“黄河的孩子”“黄河之书”等,但都觉得不是很理想。在与图书编辑商讨书名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我几十年的生活轨迹一直在黄河两岸,构成了一幅岁月中的“千里黄河图”。这本书就是黄河边的儿子娃给黄河敬奉的一份礼物,于是便有了“黄河的礼物”这个名字。

  问:正如您所说的,您出生在黄河边,后来又在黄河边求学、工作,“半生时光中总和黄河相遇”。您在发表诗歌时也一直用“水尘”这个笔名,这是否也与黄河有关?

  答:我出生在甘肃省一个滨河村庄,村庄地处黄河出车门峡和进黑山峡之间的一片谷地。那片河谷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北缘之间,地貌十分丰富。加上大河两岸的汉代津渡、北魏石窟、唐代关口、明代长城、清代大院等文化遗产,这些成了我写作的丰富素材,这一生看不够、取不尽、用不竭、写不完。

  我在家乡读小学和初中,在县城读高中,在省城读大学,求学的读书声与黄河的涛声相依相伴。大学毕业后,我前往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景泰县教书,县城居民喝的水和周围35万亩耕地用水,是从几十公里外的黄河提灌而来。20多年前,我去往宁夏银川工作。到了银川,我还是滨河而居。2023年,我再次迁移到甘肃工作,现在定居兰州,所住小区就在黄河边。推开窗户,穿城而过的一抹黄色波涛就能入眼、入耳。黄河是我真正的“生命之河”,它把一个听涛少年变成了守涛的中年人。

  说到笔名“水尘”与黄河的关系,那就是都落到了“水”上,以水润人,如水润文。同时,这里边还有我的一些情思。苏轼是我喜欢的一位诗人、词人,他在《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中有“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的诗句,意思是写文章当如秋水般清澈透明,不受尘世的污染。清代碑学大师邓石如也有一副著名的自题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我用“水尘”作笔名,就是希望自己能有春风般的胸襟、秋水般的文章。

  “黄河之书”绵延流长

  问:您的这部作品容量大、内容庞杂,涵盖历史、地理、人文、风俗、水利、水运、商贸等多个方面,堪称书写黄河的“综合体”。您是如何完成这样一部“综合体”的?

  答:历代文人对黄河的书写一直没有中断,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绵延流长的“黄河之书”。为黄河立传,是无数中国文人的宏伟梦想,但完成它何其艰难!我理解的最好的书写是将文学、史学、地理、民俗、人文等融为一体,尤其是将史学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生态和文学结合起来。当然,同时也要注重用优美的表达去书写黄河。

  《黄河的礼物》从书写岩画开始,让黄河穿过万年时光走廊。史前人类文明时期,岩画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物证。长久以来,黄河两岸最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就是岩画。那些临近大河的先民以岩石为纸、尖石为笔,将自己的想象和生活凿刻在石头上,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实物史料和遗产。

  一条大河奔流千年,留下的史志资料可谓浩如烟海。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顾颉刚在洮河的考察,从成吉思汗在黄河边指挥士兵渡河、忽必烈派遣都实奔赴河源,到民国第一女飞行员林鹏侠、著名记者范长江、瑞典生物学家安特生乘皮筏渡河,这些都是有关黄河的“硬知识”。掌握这些史志资料后,我就采用“讲故事”的灵活通俗的处理方法,让它们在书中灵动起来。

  至于生态写作与关注黄河,更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话题。黄河流域的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开发利用黄河的历史,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黄河如镜,照见人类在开发利用中的得失利弊,这是黄河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

  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的诸多细节挖掘、宏观描写,展示了您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与思考。您如何看待兼容并蓄的黄河文化,认为应该如何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答: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摇篮。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黄河流域的交流融合,塑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场景,孕育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历史上,多个民族都曾在黄河流域留下足迹,他们或是在此短暂停留,或是扎根黄河岸边繁衍生息,最终共同创造出灿烂的黄河文化,绘制出一幅黄河流域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挖掘、整理、书写和传播这些文化,彰显其当代价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挖掘黄河文化的方式也是多样的,黄河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鲜活的文学母题,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富矿。我还会继续以敬畏之心,以文学书写或拍摄纪录片的方式致敬黄河、感恩黄河,一次次奔赴与贴近它,如果这算是一种使命的话。

  黄河本身就是一首伟大史诗

  问:读《黄河的礼物》,能感受到您作为文化学者、作家、诗人等多重身份。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您是如何观照语言表达的多面性和多维性的?

  答:黄河富饶、丰厚的文化需要学者式的梳理与研究,但在进行文学表达时,适合诗歌表达的地方,自然就出现了诗歌;编剧的身份让我在动笔时,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一个又一个画面和纪录片所要求的逻辑勾连;近年来的散文创作积淀,又让本书在整体上呈现出非虚构的样貌。这些文学语言的多维呈现,没有经过刻意设计与安排,就像河水遇到巨石会激起浪花,在山谷里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金蔷薇,在平原上仿佛一捆捆摊开的金羊毛,自然而然。

  我非常感谢自己青春时光里挚爱诗歌、亲近诗歌并写过诗,它让我在面对非虚构的写作题材时,依然能保有激情和运用诗意语言。黄河本身就是一首伟大史诗,她的每一节点,都是一个隐喻,一个富有意味的象征。所以我在写《黄河的礼物》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表达出她的诗意。

  问:几十年来,您考察了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您如何看待文学与地理环境的互动?

  答:黄河日夜不息,穿行于永不停止的时光走廊和广袤的北国大地,扎实地走完自己的流程,沿途塑造出峡谷、绿洲、平原,也塑造出为我们敬重的黄河文化。

  埋头前行于黄河涛声中,就像我们小时候在黄河里凫水——不扎进水里,只把头露出水面是不算凫水的,只有潜入水中才能习得水性。这种认知成了我后来叩访黄河的写作指南,写作上的“深潜”是将脚步移到大河两岸最真实的生活中去,不仅穿越峡谷、平原、湿地、桥梁和水利大坝,更在两岸城乡中感悟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迁。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