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虎凿花:永不凋零的非遗之花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雪云 发布日期:2024-03-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老车新唱》  杨贵军、章长干创作

《喜幛花——凤穿牡丹》 黄靠天创作

《龙凤呈祥》 邓启刚创作

 

《祥龙纳福》 李铁骑创作

《泸溪姑娘》 黄生伟创作

《幸福苗寨乡村游》 黄生伟创作

《红日耀苗寨》 黄生伟创作

  “一把凿刀真有用,能凿山,能凿水,能凿鸭子扁扁嘴;能凿鸡,能凿鹅,能凿鲤鱼跳铁河;能凿龙,能凿凤,能凿辛女盘瓠洞……”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踏虎村的青绿山水中,除了清风明月,回响在耳边的还有一阵阵童谣。

  踏虎村家家户户擅长凿花技艺,凿刻的花纹品种多、工艺精、样式好。当地很多人世代以此为业,手摇铃鼓,肩挑篾箱,走乡串寨,逢墟赶场,凿花卖花。如今,湘西踏虎村持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踏虎凿花)”两块金光闪闪的招牌,在文化传承中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泸溪剪纸叫“凿花”

  我国剪纸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广为盛行,但各地风格迥异。湘西地区把剪纸称为“剪花”,将用刻刀刻纸称为“凿花”。

  据《泸溪县志》记载,泸溪踏虎剪纸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并渐由剪纸向凿花演变。民间艺人从凿“喜钱”(春节时贴在门楣上的祭祀用品)的工序中得到启发,由刀剪改为刀刻。当踏虎剪纸在工艺流程上发生变化后,当地人便把它称作“凿花”或“扎花”。

  踏虎凿花以精美的工艺、良好的声誉,在湘西城镇乡村的集市墟场普遍行销,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著名作家沈从文年轻时曾多次游历泸溪,对踏虎凿花工艺情有独钟。20世纪50年代,他曾专门撰文介绍踏虎凿花工艺,回忆当年盛况。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当年踏虎花样流行时,三厅(即凤凰、吉首、花垣)城中的针线铺,还得从货郎手中批买踏虎花样,连同发售。这种花纸既吸纳了乡村妇女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也增进了她们的美好情感,自然比年画和窗花意义重要得多,也复杂得多。”

  踏虎凿花不仅在本乡本村凿制和售卖,而且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行业。剪花匠往往是挑货郎,他们走村串寨,从而将乡寨剪凿出的花样兜售给更多远方的人们。

  方寸之间显乾坤

  踏虎凿花源于当地苗族刺绣的纹样蓝本,以刻刀凿制完成,最后又回归于服饰纹饰以及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20世纪80年代起,踏虎凿花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走出深山苗寨,闻名海内外,并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踏虎凿花有别于北方剪纸,从使用的工具上来说是“南刻北剪”,从表现手法上说是“南细北粗”,从数量上说是“南多北少”。北方剪纸每次剪四五层,凿花则可刻10至15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踏虎凿花精致、俏丽,得力于刻刀、蜡版等工具。有了这些趁手工具,凿花艺人才能达到“刀随人意走,心随样稿行”的自由刻凿境界,才能准确地在重叠十余层的宣纸上凿刻出“细如毛发、曲如弯月”的图纹,最终呈现出“丝丝入扣、不露刀痕”的艺术效果。

  踏虎凿花的工具有小铁锤、剪刀、锥子、纸钉、粉袋、油碟盘、刻刀、蜡板等,工艺流程有以下步骤——

  第一是画稿。把人们所要表达的图案用线条表现出来,并通过粗细变化、长短组合、疏密处理,突出阴线与阳线的比较关系等,使稿样达到线条流畅、画面和谐的效果。

  第二是固定稿样。稿样确定后,将宣纸裁成与设计稿样一样大小的规格,整齐叠放在一起。然后用铁针穿眼,将纸钉穿进针孔并拉紧,以此固定稿样。

  第三是凿刻。稿样固定好后就可以在自制的蜡板上进行凿刻,凿刻时一般遵循由里向外、从上至下、从繁到简、从左到右的规律,较大的留空放在最后处理。在制作的过程中,可采用阴刻法、阳刻法、阴阳混合刻法、阴阳分刻法四种。

  最后是装裱。装裱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立轴式、镜片式、册页式、压塑式等。

  踏虎凿花艺人剪凿皆精,无论剪或凿,都注重对线条的刻凿运用,这是踏虎凿花重要的特征之一。踏虎凿花秉承古老画像石、画像砖雄沉浑厚的镂刻遗风,以运用线条为主,结合点面塑造物象,使作品呈现出富于生命律动的活力与秀逸潇洒的神韵。

  绚丽多姿的踏虎凿花作品中,随处可见那飞扬遒劲、刚柔相济、疏密有致的线条。这种以刀代笔、丝丝入扣、极为生动的凿刻表现技艺,将踏虎凿花艺术推向极致。从众多传统凿花纹样中,不难看出它与中国书画的渊源。

  非遗传承在当下

  泸溪“踏虎凿花”这一文化名片的诞生,离不开黄靠天、黄桂兰、邓兴隆、杨桂军、李铁骑、黄永红、邓启刚、邓淑芳等一代又一代凿花艺人的传承与推动。正是因为他们精研细凿、代代传承,才能将大山一隅的独门绝技发扬光大,形成了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花样繁多、独具风格的民间工艺品牌。

  在泸溪李铁骑工作室,笔者见到了“踏虎凿花”湖南省代表性传承人杨桂军和湘西州代表性传承人李铁骑。两位传承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苗家汉子,言语不多,气定神闲。在他们工作的台面上,摆满了凿刀、蜡板、剪刀、磨刀石等工具,仅古法自制的凿刀就有斜尖形、正尖形、锥形等好几种。有的圆如秋月,有的尖如麦芒;有的方如青砖,有的缺如锯齿;有的大似簸箕,有的细如针尖,其精美,其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开始工作时,他们先是俯首凝思,然后纸转图移,不停地运刀凿花。只见刀尖朝下,刀锋朝内,如行云流水,凝神静气中,弯、转、提、点,一气呵成,刀锋所到之处,线条的粗与细、长与短、疏与密、虚与实出神入化,点线交融,方圆得当。刻刀下的图案巧与拙浑然一体,细微与整体相得益彰。

  近年来,泸溪县办起了凿花传习所,并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一颗颗凿制工艺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的心中。李铁骑培养和帮扶了不少民间艺人,既传承了手艺,也帮助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他研发的“多层套色凿花”技艺屡获大奖,凿出了一片事业的新天地。他工作室挂满墙的凿花作品,线条丰富,层次分明,色彩多样,画面精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加契合当下的审美观念。

  两位传承人略显佝偻,眼神却深邃澄澈,仿佛凿的不是纸上的花样,而是时光深处的岁月与人生。一刀一划中,有凤穿牡丹、鹭鸶采莲,有百鸟朝凤、野鹿衔花,也有春耕碾米、五谷丰登;有湘西鼓舞、沅水风情、画里泸溪,有梦里边城、笔底春风、咫尺千里,也有浦市渔歌、空山新雨、烟火归期……他们凿出新鲜灵动的花样,凿出田野生活的风貌;凿出平凡日子里的甜,凿出非遗人的坚守与热爱。

  一刀惊日月,方寸显乾坤。泸溪踏虎凿花,大山深处永不凋零的非遗之花。

  (本文图片均为踏虎凿花作品,由泸溪县踏虎凿花传习所提供)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