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村看画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万军 发布日期:2024-06-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麦秆画。韦世龙

  我是在瓦窑村民族文化陈列馆看到韦世龙的麦杆画的。

  麦杆画,就是用麦秆为原料作的画。麦秆,在贵州农村很常见。

  韦世龙居住的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是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布依族聚居村寨。寨子前面是一条明晃晃的公路,公路旁是一条亮晶晶的溪流,寨子后面是一座大山,整个村寨可谓傍水依山。

  麦收时节,寨门口的田地里那金黄的麦子,把整个寨子照得亮堂堂的。韦世龙的眼里像升起了太阳。

  用麦秆作画,取材极为讲究,只用大麦秆最上一节(带麦穗那节),长度20厘米左右。选麦杆时,不能在麦子收割捶打后再选,那样麦秆捶断了,麦穗捶绒了,就做不了作画材料了。

  韦世龙作画的麦秆是他走进麦地自己挑选的。选好麦秆,要进行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绘等多道工序,方可作成麦秆画。韦世龙说,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如果把握不好,整棵麦秆就会成为废料。

  麦杆画要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根据需要进行剪裁、熨烫和粘贴。经过多次操作,最后的画作才能体现浪花的飞溅、飞云的飘逸、流水的潺潺、森林的繁茂、大地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热浪袭人,我们走进瓦窑村民族文化陈列馆,看见韦世龙正埋头作画。只见他左手握着麦秆,右手捏着小刀,把麦秆小心翼翼地剖开、刮平,那刀很有灵性地在他手里舞动,那麦秆很听话地任他摆弄,麦秆上的细沫在小刀周围翻飞,仿佛一片片金色的雪花飘落,又如轻歌曼舞的金蝴蝶依依不舍地离开麦秆。随即,韦世龙把刮平的麦秆紧密平贴背底纸,背底瞬间就生动起来。接着,他又提笔在贴好的麦杆片上描绘所设计的图形,笔在他手里像春风一样,所到之处草长莺飞、百花齐放、飞瀑流云。韦世龙再把这些图形剪下,用烙铁轻轻地烫,那烙铁像春雨一样,所过之处,一个个景物活了起来,立即有了生命的气息。最后在整幅画布上,贴上剪好或者烙烫好的画面组件,这样,一幅麦杆画就完整展现在桌上。

  看着韦世龙作画,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如果技艺不精,这种一挥而就是很难做到的。这让我想到那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所有的艺术,道理是相通的。看韦世龙刚完成的一幅“村民舂碓”的麦杆画,几乎看不出是用一道一道麦秆拼接而成,那碓杆就像有了年岁的古木,那碓窝呈现的沧桑,宛如历经了几个世纪,那碓头则像一条刚饮完水的巨龙,昂首欲飞。

  韦世龙说,他要用麦秆把家乡的山水民俗画出来,让后人记住乡愁。

  在韦世龙的画室,挂满了活灵活现的麦杆画,特别是那幅宏伟壮阔的“黄果树瀑布”,飞泻而下的水流如同天上淌下的银河,滴落深潭如水里生花,最后散碎成满潭珍珠,随着水流摇曳,铺向山山岭岭,成就山川美景。

  韦世龙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今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工艺专业。他与麦杆画的渊源和故事要从2012年说起。那年秋天,他从外地回到家乡贵州安顺市镇宁县桂家湖洞口。微风拂煦中,田地中那些成熟了的麦穗似乎在向他点头致意,好像要助力他成就一番事业。面对满地金黄麦秆的“盛情邀约”,韦世龙做出决定,传承前人的麦杆画技艺,用麦秆把家乡美丽的山水展现出来,以形成属于自己本土麦秆画的艺术风格。

  如今,韦世龙的麦秆画融合了中国画、版画、剪纸、漆画、油画、蜡染、浮雕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既有传统农民画特色、又具现代气息的作品。如黄果树、梵净山、百里杜鹃、屯堡地戏、苗寨风情,布依族、苗族等各民族服饰,民俗文化、耕作画面等,都在他的手下灵动鲜活,栩栩如生。

  在瓦窑村民族文化陈列馆,韦世龙还有一间油画室,满墙的油画都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油画室旁边是一间博物馆,犁耙、背篓、撮箕等多年前的老物件、反映村里变迁的老照片等一一陈列,向人们叙说着乡村往事。

  为了让麦杆画为更多人所知,为瓦窑村带来更多经济价值,韦世龙积极与市场对接,成立了六枝特区艺术设计工作室,组织家乡人参与麦秆画制作,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走出陈列馆,迎面而来的风轻轻拂过,带来一阵阵麦秆的清香。回眸间,那些挂在墙上的村庄、河流、瀑布、山林,让我们依依不舍……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