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漫卷,旌旗猎猎,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建设现场一片沸腾。站在位于半山腰的一号观测台俯瞰,数十座塔吊在深陷地心的狭窄工地,围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钢铁森林。夜晚,工地上灯火辉煌,那日夜不息的工程车辆马达轰鸣声、起落不停的塔吊声,以及夹杂其间的焊机声,交织成一曲连绵不断的交响乐。
2024年12月中旬,我和广西当地的作家顶着六七级大风,来到了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施工现场。被誉为“世纪工程”的平陆运河,始于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约134.2公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预计建成通航后,平陆运河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一
马道,位于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境内,地势较为高突,是灵山县县域内一道横亘东西的分水岭,自古交通不便。而今,这里正在建设平陆运河的第一梯级枢纽,工程的安全高效直接影响着运河工程能否如期建成。自2022年8月开工以来,数千名工程师、管理人员、工人以及后勤保障人员在这片土地上争分夺秒、日夜奋战。
“即便面对强风和寒冷天气,工程建设也一刻都不能停。相对于雨季,干季场地干燥,有利于材料运输和存放,是抢夺工期的黄金时节。”工地宣传干事杨怀鹏告诉我们。
坚守在马道工程一线的杨怀鹏,亲眼目睹了太多感人的故事。他告诉我们,运河工程管理部业务经理钟林斌发的一条朋友圈令他印象深刻。去年4月,钟林斌的妻子带着仅有一岁的女儿来到他日夜值守的工地。他抱着女儿、指着远处无数塔吊远看的情景被妻子拍了下来。钟林斌为照片配上这样的文字:“等你会数数了,咱们再来数塔吊——我和我的女儿、我的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并将文图发到了微信朋友圈。不曾想,这样一条记录个人生活的朋友圈,瞬间引来众多点赞和热评。
当我们见到钟林斌时,这位腼腆的年轻人虽不善言辞,但言语充满了作为运河建设者的自豪。他一直把女儿和运河工程视为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因为常年蹲守在工地,他为对妻女疏于照顾而心生愧疚,但当他欣喜地看到运河工程日夜推进,又仿佛感受到“两个孩子”在共同成长。站在曾经带女儿数塔吊的地方,他坚定地告诉我们:“等运河通航后,我还要带女儿再来这里,一起数过往的船只通向万里海疆!”
二
“你一说今年春节又不能回来,我们心里都有些失落。那你就在工地安心工作吧,我在家里会把孩子和父母照顾好,相信我们会很快团聚的……”在位于平陆运河马道枢纽产业园工人文化广场的邮局,身材高大的混凝土搅拌站站长郝海潮读着妻子的来信,眼睛不禁有些湿润。
郝海潮是江苏徐州人,家里有上了年纪的父母,还有正在上高中的孩子。运河一开工,他便长时间驻扎在工程一线,已经连续几个春节都坚守在工地上,上次离家至今已整整9个多月。令我感动的是,在如今这个通讯极其发达的时代,运河工程公司一直倡导家属纸笔传书,将最朴素真挚的情感寄送到建设一线。对于每一个运河建设者来说,这样的信纸短情长,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能长久地温暖和慰藉他们的心灵。
郝海潮告诉我们,马道枢纽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在建内河省水船闸。要建一个真正的“世纪工程”,他和手下的几百个兄弟,一刻也不敢掉以轻心。完成了采访,他驾驶皮卡车匆忙离去,满目尘灰中,他宽厚如山的肩臂深深印在我记忆中。
转眼天色黑透,大风依旧不停,在阵阵扬尘中,杨怀鹏帮我们抬着摄像机脚架回到车上。他单薄的身影让人不禁有些心疼。作为一名“00后”,杨怀鹏2023年秋天从桂林理工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工地,满脸稚气。交谈中得知,他是广西防城港人,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妹妹。尽管家离工地不远,驾车不用两个小时就能到,但他一个月只有两天假期,常常一放假便忙不迭地往家里赶。然而似乎刚到家睡一觉,天一亮又到了离别的时候。面对亲人送别时的难分难舍,他心中五味杂陈。但杨怀鹏知道自己的事业和梦想都在工地,因此他选择像草籽一样,迅速在工地扎下根、长出叶。
在大学,杨怀鹏学的是管理学,但他热爱文学,来到工地后,主动担负起宣传工作。面对经常来访的各领域、各界人员,杨怀鹏深知专业素养的重要性。为此,他不断学习,并在一次次接待中积累经验。他将复杂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向来访者介绍马道枢纽的建设情况。他的努力不仅使自己成为一名内行,也为工程的顺利推进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平陆运河工程上的故事见证者和讲述者,杨怀鹏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确保每一个来访人员和团队都能更好地了解这项伟大工程。
三
在马道采访的最后一天,杨怀鹏带领我们来到工地内部,60多米深的巨大基坑中,林立的塔吊如同钢铁巨人,令人惊叹。大风呼呼如灌,我们在21号塔吊下停下脚步,半小时后,终于等来换班下来的贵州女孩冉孟愁。
今年24岁的冉孟愁和杨怀鹏一样稚气未脱,很难想象,这位高中毕业后便走进塔吊操控室的女孩,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冉孟愁告诉我,父亲因为喜欢看武侠小说,所以给她取了这么一个富有诗意和侠义的名字。我想这其中不仅寄托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爱,还蕴含了对女儿的美好期望:希望她能如身怀绝技、飞檐走壁的侠客一般——刚才我们目睹了她在大风中爬下高高的塔吊,身姿何其轻盈矫健。在和她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开塔吊是一门技术活,特别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样的高空作业更是一种挑战,不仅要胆大心细,还要坚韧勇敢。
马道一带气候多变,时而大风,时而大雨,时而烈日高照,时而大雾迷漫。在这样的环境下,冉孟愁每天从早到晚,分两个班次在塔吊操控室中坚守八九个小时。她和工地上所有人一样,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不论前一天工作多么辛苦,第二天醒来,迎接她的依然是那片熟悉的塔吊丛林。她告诉我,在马道这个狭小的工地上,存在较大的视角盲区,如何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如何做到精准操控、密切配合与安全有序,如何与地面实现有效协同作业,是所有塔吊操作员共同面临的难题。然而,她做到了,并且出色地完成了每一项任务。
我想,像冉孟愁一样的花季女孩,有的可能还在父母怀里撒娇,但她的言谈却充满了坚定与自信:“我感激这份工作,它包容了我的平庸和普通。一次次精准操控,给了我无限自信。”对于塔吊,冉孟愁更多的是热爱和责任,而她也恰恰在这样的经历中得到了成长。从刚开始的恐惧,到现在的淡定自如,她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学会了独挡一面处理问题。
在和冉孟愁的交谈中,我们欣喜地得知,开工两年多来,马道枢纽建设工地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纪录。毫无疑问,这是建设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还发现一个细节,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冉孟愁染着一副美丽的指甲,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的一面。这让我看到,即使是在最忙碌的地方,青春和靓丽也不会缺席。
离开马道工地时,我们了解到,这里由工程师、管理员和建设工人组成的3000多人的建设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成员大部分年龄都在40岁以下,管理层平均年龄只有34岁。他们恰是平陆运河这一伟大工程和我们伟大祖国的生动展示——青春正好、风华正茂。
(编辑:魏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