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古今共鸣——“传统@现代 民族音乐文化展”在京开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见习记者 魏妙 文/图 发布日期:2025-01-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民族音乐文化展上的各民族传统乐器。

  中华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情感与创造力。近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的“传统@现代 民族音乐文化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展。

  本次展览分为“大乐与天地同和”“中华音乐文化的光谱”“我们为何歌唱”以及“交错:时代的大舞台”四个单元,共展出240余件展品、300多分钟音视频和百余张图片,内容涵盖了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展现了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现代价值。展览开幕当日,还举办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价值”主题座谈会。

  创新展示中华音乐文化的根脉与枝叶

  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风俗,孕育出气象万千的音乐文化,形成了气韵纷呈的中华音乐文化光谱。步入展厅,“大乐与天地同和”单元展板上图文并茂地讲述着伏羲作瑟、女娲作簧等上古神话与音乐故事。古老的传说不仅为中华音乐文化的起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体现了中华先民对自然和宇宙的独特理解。

  从西周时期的猪首埙、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悬鼓”,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华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更体现了古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对和谐美的不懈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对“天地同和”的幽深哲思与“天人合一”的实践传承。

  各地域、各民族音乐在彼此交流和融通互鉴中,共同塑造了丰富的中华音乐文化。塔吉克族的热布普、傣族的象脚鼓、侗族的羊角号……展陈的传统民族乐器诉说着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姿多彩。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各民族生活智慧的体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社会意义。

  “如果说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那么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的各民族音乐文化,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上的千枝万叶、绮丽百花,既各吐芳华又互映华彩,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奏响中华历史的黄钟大吕。”该展览总策划、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说。

  探寻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价值

  音乐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从婚丧嫁娶到节日庆典,音乐既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文化的传递者。

  哈尼族的《四季生产调》、藏族的《第一天上的星矢》、彝族的《青菜白菜》等民俗音乐作品,生动展现了音乐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展览现场,观众扫描对应的二维码,就能立即聆听。歌舞如同交织的丝线,共同编织出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画卷。以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舞谱》,细致描画出舞者的姿态、步伐、手部动作乃至面部表情,是对当时社会风貌、艺术审美的记录。

  在“交错:时代的大舞台”单元,安达组合、瓦依那乐队、旱獭乐队、三跺脚乐团等当代乐队的创作故事,引发了观众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这些乐队使用马头琴、口弦、托布秀尔等传统乐器进行创作,不仅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还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展现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活力与魅力。

  “民歌不仅是我们的灵感源泉,更是我们创作上的导师。”新生代导演、旱獭乐队成员安启迪介绍,旱獭乐队的大部分作品都源于传统民歌,乐队在不改变曲调原始框架的基础上重新编排,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用博物馆讲好中华音乐文化故事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在保护、展示和研究中华音乐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语境下,博物馆不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讲述乐器故事、传承民族音乐的活态场所。

  本次展览突破了传统的物证陈列模式,采用一种全新的展陈理念——将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叙事融入展览设计。展览采用实物展示、数字技术、学者对话以及动态展演的立体展示形式,通过对乐器、声音、表演艺术等诸多类型的展示与体验,呈现各民族超越时代的音乐经典。

  在座谈会上,谈到博物馆如何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支持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刘国梁以《故宫之声》项目为例介绍,该项目集结了故宫博物院多个领域的专家,为作曲家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作曲家谭盾参与金编钟音源采录时,深入了解金编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徐欣认为,现代博物馆已成为一种文化叙事的载体,在讲述乐器故事的同时,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通过观众的空间流动和时间延展,展览实现了乐器价值、历史及人文信息的共享。因此,博物馆是活态音乐文化展演和研究成果展示的理想公共空间。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16日。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