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词中的云南: 山水与人文的交响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孙守朋 冯旭阳 发布日期:2025-05-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彩云之南,自古就是文人墨客以诗文抒情表意的向往之地。无论是横断山脉的巍峨壮美、洱海月夜的静谧空灵,还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各族儿女的真挚情谊,皆在诗文中熠熠生辉。

  明代云南文风鼎盛,清代鄂尔泰等人编纂的《云南通志》中收录的明代诗文较前朝激增数倍,蔚为大观。循着明代诗词中的云南,既能感受笔墨间流淌的山水长卷,更能聆听一曲民族情深的和谐交响。

云南昆明石林国际火把节取火仪式。 新华社发

玉龙雪山映朝晖。新华社记者 孟涛摄

  壮丽山河和民俗风情共鸣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伴随着儒家文化在云南地区的传播,云南各民族学习中原文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及至明代,各族同胞的诗文创作日益繁荣。文人墨客通过诗文这种形式,记录壮美山河、民风民情,表达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郡北无双岳,滇南第一峰。

  四时光皎洁,万古势巃嵸。

  绝顶星河转,危巅日月通。

  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这是纳西族诗人木公所写的《题雪山》,而这座“雪山”正是云南丽江著名的玉龙雪山。玉龙雪山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木公在诗文中将玉龙雪山与中原地区的北岳并提,既体现了玉龙雪山在地理上的独特性,又从文化角度将其融入中原文化。作为纳西族的首领,木公用这首诗歌赞扬玉龙雪山的雄伟壮丽,展现了对家乡风景的深情热爱,为边疆风物的书写增添了一抹色彩。

  大理苍山洱海的美景享誉天下,无数云南百姓引以为豪。白族文人杨士云曾在文章里写道,“苍洱之景,嶂峦万叠。戴雪腰云,如列屏十九曲,峙与后者,点苍山也。波涛万顷,横练蓄黛,如月生五日……”苍山巍峨挺立,仿佛以云、雪为装饰,层峦叠嶂的山势就如同屏风般展开;洱海碧波万顷,如同横铺的白绢,又好似蕴藏着黛色的颜料,宛如初五之夜的月亮。

  白族诗人李元阳作《泛洱水》一诗,“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琉璃泻万古,灏气开鸿蒙。风恬水无波,一镜涵虚空。澄明万象丽,照耀金银宫。”诗人泛舟于洱海,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于是不惜笔墨,褒扬大理的壮丽山河,对家乡的热爱跃然纸上。

  李元阳的另一首诗词《泛湖登侯家楼同严中丞》中写道:“碧鸡山下泛兰舟,棹入荷花绾并头。遗世欲寻霞外侣,弈棋还上水心楼。一湾芦荻渔家住,千古江山我辈游。七十六龄犹远涉,老狂何事不知休。”这里的“碧鸡山”正是如今昆明境内的西山,明代也称太华山。李元阳与友人把臂同游,写诗记录当时盛景,诗文中也充满了云南的风土特色。

  四时旖旎的风景成就了诗词中对云南的绚丽书写。滇花中最著名的是山茶花,晋宁诗僧担当和尚在《咏山茶》中说:“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云南学者兰茂作《行香子(四时词)》描写春景:“红杏芳菲,庭草葳蕤。满乾坤、生意熙熙。山明水秀,鱼跃鸢飞。更雨轻轻,风淡淡,日迟迟。”一词一句,绘出云南春景中万物生发、和风暖日的景象。

  云南的多彩,是苍山洱海间白族姑娘头饰上随风摇曳的流苏,是傣族竹楼边泼水节飞溅的晶莹水花,是火把节照亮夜空的炽热光芒。“四月滇南春迤逦。盈盈楼上新梳洗。八节常如三月里。花似绮。钗头无日无花蕊。杏子单衫鸦色髻。共倾浴佛金盆水。拜愿灵山催早起。争乞嗣。蛛丝先报钗梁喜。”明代文学家杨慎用《渔家傲·滇南月节》定格了傣族泼水节的盛景。诗中的“钗头无日无花蕊”,是说傣家女子的发钗上总是簪着花朵,而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共倾浴佛金盆水”,女子手持金盆为佛像沐浴,也将祝福化作漫天水花。

  打跳是云南多民族共有共享的一种民间舞蹈。作为民族节庆和社交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云南打跳饱含各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木公就留下了描写打跳的诗句——“官家春会与民同,土酿鹅竿节节通。一匝芦笙吹未断,蹋歌起舞月明中。”春日聚会上,官员与百姓共享美酒美食,还伴随着芦笙演奏的音乐,一起在月光下踏歌起舞,其乐融融。

  星河流转,岁月流逝,不论是泼水节,还是打跳,丰富的民俗文化正如彩云之南的美景一般,延传至今、生生不息。

 

  各民族交流往来的诗文见证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诗人笔下的锦绣诗文不仅歌颂了山河壮美,记录民俗风情,更成为民族交融的见证。

  明代,迁入云南的外来人口约有一百多万,他们或因响应朝廷开发边疆的政策迁入,或因天灾人祸而被迫迁入。总之,来自天南海北的移民在两百多年中大规模涌入,极大地促进了云南地区的开发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彼时的诗文中,不论是与友人的唱和之作,还是依依惜别的抒情之作,民族交融的诗意书写无处不在。

  在云南楚雄武定县,流传着一个有关火把节的故事。相传,明弘治八年(1495年),武定的彝族土司凤英与流官知府齐心协力平定了当地的匪乱。在庆功宴上,知府按照汉族传统举杯,凤英却递来火把,“按照我们彝家的盟誓,要让火神来见证!”于是,二人携手将火把投入篝火。此后,每年的火把节,当地的汉族都会在自家门前插一个小火把。

  元代诗人文璋甫诗作《火节》中有言,“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生动展现了火把节的盛况。而明代诗人李元阳则写下“六月二十五日星回节,城外万炬纵横,灿若星海”,可见热闹景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上的凤氏土司曾多次帮助明军平定滇中叛乱,而明朝在云南地区推行“土流共治”,也是促进汉彝交流往来的举措。不论是诗作还是当地流传的故事,都是云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见证。

  作为明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杨慎在云南三十余载的客居生涯中,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提携后进,与云南本地的士子们交流甚切,其中尤以“杨门七子”最为世人称颂,杨士云、李元阳、木公等皆得其悉心指点。他们笔下的诗歌,既是明代云南文坛的璀璨明珠,更是各民族文人心灵相通的永恒见证。

  杨士云在《龙关混混亭送别升庵先生》中写到“感江淹之赋别,兼行居之万情。对倚天之楚剑,歌凌云之秦筝”,诗人巧妙化用典故,“江淹赋别”暗指《别赋》的离愁,“楚剑秦筝”的意象对比,既展现了文人豪情又暗含音乐寄情的细腻,将送别的复杂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元阳在《溪居寄升庵》《宁海泛舟别升庵》等诗作中,同样表达出对杨慎的情谊之深。《宁海泛舟别升庵》中写道,“南国蘼芜牵客思,东风杜若怅君游。扣舷莫遣悲歌发,风雨蛟龙底事愁。”“蘼芜”“杜若”等香草意象既点明云南地域特色,又暗喻君子德行,“扣舷”“蛟龙”的用典,将离别之忧转化为对友人前程的关切,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在云南这片壮美大地上,文人墨客用诗文记录生活、赞美家乡、抒发情感。他们的诗篇是山水与人文的交响,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各族儿女携手同行的故事正如诗般和谐,似词般隽永,在历史的长卷上,绽放出永恒的光华。

杨慎与几位云南青年才子畅谈诗文。AI制图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22AMZ002)阶段性成果。】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