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工作既是强国事业,也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联的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中华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民族地区体育文化繁荣和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力量。
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数字化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体育文化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体育赛事运营、场馆建设、装备研发、媒体转播等诸多领域实现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为体育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提供了重要动能。要瞄准民族地区体育文化建设短板,注重科技创新的应用方式、范围,充分释放体育科技进步在构建体育发展新格局中的巨大潜力。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培育体育文化新环境。全面落实《科技强体行动计划(2024—2028)》,优先布局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激发数字体育活力,实现发展模式向数据驱动的跨越式升级。发挥体育智库、体育对口支援、人才输送基站等作用,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传统体育节庆赛事等领域,系统开展高新技术研发,加快开发赛事互动化传播、全景式展示、沉浸式体验等平台与产品,破除项目特定环境要求和高门槛限制,促进体育事业创新发展。
5月2日,游客在风筝节上游玩。当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首届草原风筝节在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开幕,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提升数字技术创新效能,创造体育文化新形态。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贵在创新,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促进文化和科技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业态创新、产品设计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更好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体育消费需求。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培育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智慧旅游新场景、新平台、新项目。
加快释放体育新质生产力,催生体育文化新发展。体育新质生产力是指体育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要素深度融合所催生的创新且高效的生产力。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保存民族地区体育文化遗产,使相关遗迹、遗物、遗存“活”起来,让传统体育文化以“现代语言”呈现。建立红色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文化、体育历史故事等专题资源库,建设虚拟博物馆平台,促进体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新型消费产品。
推动产业融合,激发经济动能
产业融合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民族地区发展体育经济的重要引擎,是激活民族地区产业活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要素。要积极引导体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鼓励社会力量向中华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激活民族地区体育消费新热点,拓宽民族地区体育产业新空间。
促进特色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民族地区优质体育文化资源,找准特色、凸显特色,统筹各方资源,加快产业聚集发展,完善特色产业和数字经济合作机制。构建各级体育文化资源转化平台,建设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健全的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现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内容创新,提升用户体验。近年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体育文化由静态展示向动态参与升级。数字化创新助推远程观赛、互动体验、虚拟竞技等新型体育产品涌现,丰富了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消费场景。可以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用户画像,为用户推荐体育消费资讯,推出云旅游、云娱乐、云展览等产品,推出“体育拼团”服务模式,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提升服务效率与用户满意度。
体育赋能城市更新。把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融入城市更新行动,从空间、产业、民生等层面,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体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统筹推进城市物质文化空间更新、文化保护与展示更新、文体旅活化利用更新。
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全面发展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基础性、保障性工作。要在营造优质体育文化环境、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下功夫,在体育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便捷化等方面下力气,加快发展面向本地居民休闲需求、旅居者生活需求、旅游者度假需求的现代体育服务业。
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公共环卫基础设施(厕所、垃圾、供电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航空、铁路、公路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公路驿站、房车营地、充电桩等)、绿色节能基础设施(光伏、光热、水利等),提升文体旅便利度和体验感。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提升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及化、便捷化水平,促进各族群众在体育公共文化空间中交往交流交融。
推进生态体育服务业建设。生态体育是连接城乡、激活乡村活力的重要桥梁。民族地区要发挥乡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特色农业等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培育体育融入生态农场、休闲民宿、旅游度假等新业态,推动乡村生态体育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对荒地、荒山等进行合理改造,发展徒步、露营、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形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户外健身和生态教育新空间。组织充满农耕农趣农味的农民运动会,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实现生活、生产、体育同频共振,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
提升文体旅行业安全水平。完善民族地区旅游气象监测、旅游预警信息发布、旅游投诉处理、应急处置响应、安全救援服务等制度体系,确保文体旅市场安全稳定。完善文体旅市场治理体系,推进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实行“黑红榜”管理,对“红名单”给予奖励,对“黑名单”联合惩治。推进文体旅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对商品价格、服务质量、住宿品质等进行监督,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文体旅治理,共同营造安全、高品质的文体旅环境。
强化人才支撑,提升共享成效
人才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建设,提升人才共享成效。
采取“组团式”定点帮扶。针对民族地区体育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端人才、技术人才、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对口支援地方可以采取“组团式”援助、短期指导、长期定点帮扶的方式,选派干部挂职、教师支援、学生支教,培育具有产业运营能力和对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与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激发民族地区体育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打好“结对式帮带”组合拳,以体育人才送技术上门、线上咨询、线下指导等方式,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强化民族地区本土人才培养。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体育文化人才“引、育、留、用、评”激励机制,持续营造鼓励探索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人才实行科研奖励、评先评优、绩效考评“三个优先”,开通“绿色通道”,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与使用良性循环。打造人才引进“快车道”,培养能够从事体育文化产业的新型劳动者,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打造一支符合民族地区需要、具有过硬本领的人才队伍,为其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带动乡村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队伍建设。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体育文化工作主线,深入开展“铸牢+体育”教育、体育促“三交”、“体育+民族团结”等工作,丰富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创新方法与素材供给,吸引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组织多样化的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活动,提升民族地区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创新能力,使其成长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者和传播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践行者,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艾斯卡尔·巴吐尔,北京体育大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胡少辉,北京外国语大学体育教研部。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项目号2024-GMD-032)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