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同现代化试点的“新疆样板”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翠 发布日期:2025-05-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4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若羌县入选国家民委命名的首批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县(市、区)。同年12月,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入选第二批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县(市、区)。

  若羌县先行先试,一年来,成效几何?达坂城区、昌吉市又如何因地制宜,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推动试点工作见行见效?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指导、巴州人民政府主办,巴州民委和若羌县委、县政府承办的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座谈会,5月14日在若羌县举行。新疆共同现代化试点县(市、区)有关部门代表,西北民族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观摩、交流座谈,为打造共同现代化试点的“新疆样板”,探索边疆民族地区铸牢共同体、迈向现代化特色路径建言献策。

  先行先试的“若羌答卷”

  郁郁葱葱的枣树林一望无际,成串成簇的枣花苞缀满枝头。“再过半个月,枣花盛放之时,一年一度的枣花节就来了!”14日上午,与会代表来到若羌县吾塔木乡万亩红枣基地参观,吾塔木乡党委书记李光明讲述了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发展红枣产业,推动若羌红枣走出新疆、走向全国的故事。

  提起若羌这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南疆县城,很多人都会想到“红枣之乡”。殊不知,今日的若羌,通过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型,逐步构建起绿色矿业、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等“6+N”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若羌县紧抓机遇,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将共同现代化建设纳入全县整体规划,印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推动试点工作的良好格局。

  走进若羌新城展厅,展览以“服务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全力建设现代化若羌新城”为主题,全方位展示了若羌产业发展成果及未来产业规划方向。根据规划蓝图,2030年,若羌将建成“新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西部地区产城融合发展新样板”“‘一带一路’双向开放产能合作新平台”。

  展厅之外,若羌各族儿女朝着共同发展蓝图携手奋进——

  在若羌县政府服务中心,玉苏普·阿不都热依木正在申请办理大型工程机械操作执照,憧憬着不久后开上挖掘机,多一份收入;玛伊努尔·库尔班咨询着停止领取失业金的流程,一度失业的她重振旗鼓,开了一家服装店,经济来源有了保障……一个个“微笑窗口”,一件件民生实事,映照着若羌各族群众蒸蒸日上的生活,彰显出不等不靠、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若羌新材料产业园内,新疆志存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浸出净化车间的生产员喀迪尔·萨伍提正在紧张工作。每月6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工资,让他干劲十足,日子越过越红火。公司累计带动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岗位900余个,各族员工同工作、同学习、同娱乐,实现了共同进步。 

  在若羌镇文化社区,“时代记忆民俗馆”盛满若羌由穷到富的时代印记,是各族居民忆苦思甜、凝聚共识的“充电站”;“石榴花手工坊”里,各族姐妹们用一针一线织出绚丽工艺品,也织出五彩生活;社区推出“五互嵌”工作法,打造“邻聚力·共享家”服务品牌,让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在若羌县中学,宣讲团的讲解员们将学校开展“铸牢”教育的生动实践娓娓道来,传统文化长廊里流淌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拳击社里同学们挥汗如雨的拼搏身姿交相辉映,展现青春力量。

  2024年,若羌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历史性突破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经济增速领跑全州、跻身全疆第一方阵,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24元、居全疆第二位。一幅城乡居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奔向共同富裕美好明天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同心同向的“共同奔赴”

  “在一年来的实践中,若羌县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总结推行了试点工作的‘11553’若羌模式。”14日下午的座谈会上,若羌县委书记黄新平向与会代表介绍。

  “11553”模式,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紧扣若羌新城建设这一经济引擎,坚持“五个突出”——突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共同发展、互嵌式发展,坚持“五个纳入”——将“铸牢”纳入县委重点工作督查、项目评估论证、相关政策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人大政协监督工作、民族领域防控风险机制,坚持“三个讲好”——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好党的恩情、讲好家乡发展巨变。

  上下同欲者胜,奋楫笃行者赢。“自治区民委、巴州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推进若羌试点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分管领导多次赴若羌调研指导,在分配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时大力向若羌倾斜,推动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巴州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赵军介绍。

  确定首批试点时,国家民委同时明确,由西北民族大学承担若羌试点的指导任务。西北民族大学精准对接需求,与若羌县人民政府签订“1个总协议+7个分协议”,开启了校地合作、协同推进共同现代化的新篇章。

  组建研究团队4次赴若羌调研,形成5万字的《若羌县共同现代化建设研究报告》,投入数十万元经费开展科研项目……一串串数字背后,体现了西北民族大学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使命担当。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库支撑作用有目共睹。“新疆各地通过建立‘高校+地方’智库联盟,联合高校、新疆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专项研究,已形成边疆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路径等有关理论成果,为共同现代化试点注入强劲智力动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马旭东说。

  且行且进的“未来篇章”

  达坂城区建设全疆首个“多民族创业孵化基地”,建成多民族互嵌式就业创业示范区,与哈萨克斯坦建立农产品溯源数据互通机制;昌吉市打造“数字农业云平台”,带动50万亩智慧农田亩均增收超千元,“数字乡村管家”聚焦现代农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衔接样板……

  在座谈中,来自达坂城区、昌吉市的代表介绍了当地资源优势,以及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县(市、区)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和未来思路。

  “我们将紧扣‘铸牢’主线,健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工作机制,立足达坂城区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努力打造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达坂城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涛表示。

  “昌吉市将聚焦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突出‘一市两区’产城融合发展、‘西文东市’城市布局,继续在健全工作机制、紧贴民生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着力,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共同现代化发展新路径。”昌吉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延亮表示。

  “从大漠戈壁到现代新城,若羌县的生动实践印证了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黄新平说,“我们将持续以‘铸牢’为主线,在产业共兴、文化共融、治理共促、百姓共富中,开启中国式现代化若羌实践新篇章。”

  西北民族大学与若羌县的校地合作也在继续。座谈会上,“甘肃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若羌分中心”揭牌。该分中心将围绕若羌共同现代化进程、改革创新、政策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试点县市区要横向互动,扩大试点‘朋友圈’,构建协作新模式,开展区内外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 马旭东建议,可依托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开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共同现代化试点结对共建,探索“东部企业+新疆资源”“东部市场+新疆产品”协作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措施路径,打造一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品牌。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