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地处黄河故道,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800余名各族群众。近年来,麻花庄村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麻花庄村委会”)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麻花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共建和谐美好家园。麻花庄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4年9月,麻花庄村委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麻花庄村的村民在制作麻花。商丘市民宗局供图
“麻花庄村因生产的贡麻花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因各族村民和谐共居而和美。我们一定要珍惜荣誉,带领村民砥砺前行,努力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幸福!”2024年9月底,从北京参加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归来后,河南省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永涛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曾经,麻花庄村是个“雨天出不了村,晴天卖不出货”的豫东贫困村,金黄的麻花是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早些年,村民都支起油锅炸起了麻花,但都是小作坊,做不大,也形不成品牌。”张永涛说。
2018年,麻花庄村新一轮村“两委”换届,在外跑运输的张永涛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我原来卖过麻花,没挣反赔,对这个产业一度不看好。现在看到乡亲们仍不富裕,我决心努力改变现状。”张永涛说。
村民富不富,产业是支柱。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张永涛带领村“两委”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村中麻花厂及小作坊整合,成立村集体企业,将村里6家麻花厂分别命名为1至6分厂,小作坊也全部搬进厂内,纳入村集体统一管理。
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包装、统一对外销售,并集中推出商标品牌“钦封麻花庄”——麻花庄村的麻花走出了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的困局,连续3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村集体企业收入突破120万元。
“俺村的麻花产业有快300年历史了。麻花咬一口,嘎嘣脆,色香味俱全。”“90后”双胞胎兄弟张亚博、张亚钊,通过网络直播向网友介绍着当地麻花的历史渊源以及口味特色。
麻花庄村在发展麻花产业过程中,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村里成立了电商销售专业团队,利用互联网平台开网店、做直播,吸纳有文化、有热情的年轻人回乡从事电商销售。张亚博、张亚钊就是村里培育的“网红”。
“现在我们的直播带货已经非常成熟了。周边村民都跟我们学,我也很乐意帮助他们,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张亚钊说。
为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麻花庄村委会牵头组织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积极开展“同心圆·共发展”活动,与周边村结对子,利用麻花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周边18个村共同发展。
村民富了,村集体收入也翻番了。张永涛又有了新的目标:“村民最大的期望是幸福生活,但有钱不一定幸福,还要铸魂,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融入村民生活,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加强。”
走进麻花庄村,街道宽阔平坦,民族团结进步标语醒目响亮;党群服务中心里,“铸牢”茶话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红白喜事办理规模和标准,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庄子书屋”中,村“两委”组织群众开展读书活动,每月针对青少年开展一次科普、阅读活动,邀请退役老军人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的民族团结故事……
近年来,麻花庄村委会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文化共融、服务共享的基层善治新格局,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桥头堡”作用,进一步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阵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如今,“非遗过大年、和谐一家亲”炸麻花比赛成为全村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盛事;“石榴籽一家亲”主题书画作品展中,村民以书画为载体,展现各民族亲如一家、和谐发展的生动景象……
“每逢传统节日,村里都会将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融入庆祝活动。传统的豫剧、琴书与现代的流行歌舞共聚一台,各族群众轮番表演,吸引周边群众争相观看。”张永涛介绍。
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传统美德,麻花庄村委会每月组织全村70岁以上老人免费聚餐、理发,为80岁以上老人过集体生日。“我们村里的老人每月都能享受‘百叟宴’,党的政策就是好啊!”麻花庄村老支书张瑞存说。
麻花庄村委会还在全村开展“星级文明户”“乡村光荣榜”“道德模范”等评比。良好家风乡风,有力地促进了村里的团结与和谐,提高了村民生活幸福指数,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